《Chip》首次发布中国芯片科学十大进展,含AI训练芯片 2022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二 )


4.清华大学尹首一教授团队与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支持多粒度稀疏的AI训练芯片
由清华大学可重构计算团队尹首一教授组与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AI)训练芯片方向取得突破 。该团队设计的AI训练芯片Trainer,以实现场景自适应的高能效模型训练为目标,突破传统AI训练芯片学习机制和电路实现的技术局限性,为高效AI模型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该成果于2022年5月20日发表在集成电路领域顶级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JSSC)上 。
成果原文: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779311
5.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团队:新型硅基光电子片上集成系统的问世
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团队和美国加州大学科研人员合作,首次报道了由集成微腔光梳驱动的新型硅基光电子片上集成系统 。研究团队通过直接由半导体激光器泵浦集成微腔光频梳,给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提供了所需的光源大脑,结合硅基光电子集成技术工业上成熟可靠的集成解决方案,完成大规模集成系统的高效并行化 。该成果于2022年5月18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
成果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79-3
6.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金奎娟研究员、葛琛研究员和杨国桢院士团队:光致VO2非易失相变的神经形态光电传感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金奎娟研究员、葛琛研究员和杨国桢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紫外光辐照/电解质调控VO2非易失相变的新型神经形态光电传感器,器件展现出良好的线性度、保持特性、硅基兼容性 。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人工神经网络并演示了图像识别等功能 。本研究将传统红外光学材料VO2的应用拓展到紫外智能光电传感领域,为近传感器计算/传感器内计算设计提供了新选择 。该成果于2022年4月1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
成果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9456-5
7.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晏梦雨研究员团队:性能倍增的场效应储能芯片
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晏梦雨研究员团队,提出了调制材料费米能级结构实现储能芯片性能倍增的新思路,通过设计构筑场效应储能芯片,实现了电化学工况下材料费米面梯度的原位调控和性能提升 。研究表明,通过在储能材料中原位构筑梯度费米面结构,拓宽了材料的嵌入能级 。施加场效应后,离子迁移速率提高10倍,材料容量提高3倍以上 。此项研究解决了费米面梯度对电化学反应影响机制不明确的科学难题,实现了纳米线容量与反应电势的协同提升,填补了场效应储能芯片领域的空白,为储能芯片在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该成果于2022年6月2日发表在Chem杂志上 。
成果原文:https://www.cell.com/chem/fulltext/S2451-9294(22)00258-3
8.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孟国文研究员和韩方明研究员团队:高性能滤波电容器
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所孟国文教授和韩方明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三维碳管网格膜,将其作为双电荷层电容器(EDLC)电极,大幅提升了电容器的频率响应性能以及在相应频率下的面积比电容和体积比电容,有望作为电子器件中的高性能交流滤波电容器,为电子产品的小型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与核心关键材料 。该成果于2022年8月25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
成果原文: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h4380
9.复旦大学陈琳教授团队:可穿戴超低功耗可重构神经形态计算电子设备
复旦大学陈琳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同时具有人工突触和神经元功能的可重构神经形态网络忆阻柔性器件,可以在同一单元实现神经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元发放功能,在降低神经元电路的复杂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人工突触、神经元和功能电阻被集成到一个加热纺织系统中,用于智能温度调节 。超低功耗的纺织神经形态网络可以为智能物联网中大脑启发的可重构和可穿戴的神经形态计算电子设备的发展提供新方向 。该成果于2022年12月2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