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两登《时代》封面:美国人称他《兰花皇帝》( 三 )


除了政治上的控制,日本关东*还对溥仪的生活和精神无所不控 。14年里有10年,溥仪都是与一个日本人一起度过的,他就是“帝室御用挂”吉岗安直 。溥仪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说:“他的实际职能就是一根电线 。关东*的每一个意思,都是通过这根电线传达给我的 。”
在精神上,溥仪必须每天定时观看日本影片;定期祭拜伪皇宫东南角的“建国神庙”,里面是代表日本天照大神神体的法器;在同德殿叩拜厅,表面上君臣是向溥仪参拜,实际参拜的却是日本“天皇”,因为方向并不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坐北朝南,而是坐东朝西 。按照日本人的想法,东方是日本天皇所在 。甚至溥仪每一次剪发,都要由日本人负责 。
1932年5月,国联调查团来到了东北 。他们向溥仪提出了两个问题:是怎么到东北来的?“满洲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看了看身边坐着的关东*的参谋长桥本虎之助和高参板垣征四郎后,溥仪老老实实按照预先嘱咐过的说:“我是由于满洲民众的拥戴才来到满洲的,我的国家完全是自愿自主的……” 1934年《时代》的那篇文章的最后,作者也不无感叹地写道:“如果他自己能决定的话,亨利·溥仪会希望举办一个简单、舒适的仪式来宣布登基为满洲国皇帝,就像上周比利时新国王利奥波特三世宣誓登基时的仪式一样 。但是,在十年前中国没有给他分文并抛弃他后,是日本选择了他 。日本需要他成为一个象征来向世界表明,满洲国是独立的,是他这个眼睛深凹的有名无实的领袖,用皇家宫廷的壮丽吸引着满洲农民的目光 。”
就像费正清说的,所有的好奇最终成了同情 。1934年3月5日的《时代》里写道:“溥仪的一生软弱无助,总是成为这个或者那个代理人手里的一个工具 。”可是当时的溥仪却没有这样认为 。也许他还没有意识到他早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人的一份子,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满族人 。他所建立的满洲帝国,并不是大清国的一部分,却成了日本帝国的一部分 。所谓的中国,在他眼中俨然成为他的敌人,所以,在他的眼中,是没有“汉*”这个概念的,因为他认为他是一个满人,根本与“汉”无关 。
所以当1936年2月24日再次登上《时代》封面时,溥仪就已经是与苏联的斯大林、日本的裕仁天皇以及蒋介石同时出现了 。封面文章的背景是 1936年新年伊始日*与苏*在中蒙边界发生的*事冲突——“满洲帝国”在这次冲突中显然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出现,就连封面照片上溥仪的衣着服饰都与日本天皇的有些神似 。
1936年,在今天看来就是大战开始的前夜了 。那一年的苏联,正担心着陷入对德对日两线作战的局面 。面对日本法西斯的挑战,英美希望推动日本北进苏联,同时确保自己在中国内地势力范围,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姑息忍让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之时,也是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盛行之际 。无论是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还是西班*内战等国际事变中,美国都奉行中立政策 。
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在讲话中公开表示同情日本,说他“始终反对任何制裁” 。第二年的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同时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美国关于满洲事变的照会” 。照会对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径仅采取了“不承认主义”的态度 。照会表示:美国不能承认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凡中日两国政府或其代表所订立的任何条约或协定,有损于美国或其人民在华条约上之权利,或有损于中国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之完整,或违反“门户开放”政策者,美国政府均无意承认 。这个照会虽对日本进行了政治上的谴责,但次日美国又发表对该照会的解释,表明美国毫无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权利和任何事件的解决方法 。正是英美的绥靖政策使日本顺利完成了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并敢于在中国进一步扩大侵略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仍奉行被美国学者莫里森也斥为“灾难性的绥靖政策” 。美国国务卿赫尔表示为了争取同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合作,美国“将走一半的路去迎合日本政府” 。1932年到1936年,美国对日本输出的石油和废铁废钢比以前增加了将近1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