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两年半的课堂实施,张若青老师在两篇文章中讲述的非常细致,请点击下面的两篇,了解实施方法:
? 张老师关于〖用历史学语文〗的发言稿
? 【视频】张老师解读〖用历史学语文〗
知识贯通性
众所周知,知识的产生是不分学科的,为了学习的方便,划分了语文历史化学物理等等的学科,人为割裂了知识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性,学起来反而互相牵扯 。
比如我们学一首诗《瑶池》:
李
商
隐
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这首诗包含了太多的历史典故:瑶池、黄竹、八骏、穆王、重来 。想要理解这首诗,就必然去了解那段周穆王的历史,否则,只能算是一知半解了 。
大文科
从2017年春节CCTV的《诗词大赛》节目中明显感受到,只是单纯背诵诗词连及格都做不到,必须熟知相关的历史才可以,这就是当今的风向标 。另外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已经热播了三年多,每周一集,非常值得一看,体会体会学历史的必要 。
那么是学语文的时候捎上历史呢,还是学历史的时候捎上语文呢?显然以历史为主体,综合学习文史是更合适一点 。
许多教育专家一直在探索大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着各种的教学实验,比如讲到泰山,就把与泰山相关的古诗、散文、游记等放在一起讲,围绕一个主题,全方位解读 。
还有讲到苏轼时,可能会慢慢讲苏轼的成长历程,把他的精典诗作放在他不同人生阶段去学习,因为不同时期写的诗是为了表达他不同阶段境遇的人生 。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走的更远一些,眼光跨界一些,尝试尝试大文科的整体学习,作为常规教学的补充呢?
历史连贯性
我们其实在日常经常输入历史知识片段,电视剧里的一个历史桥段,学成语时讲的一小段历史背景,学古诗学文言文时补充的一些历史 。
每位同学及家长都能讲一些历史,但是这些片段却很难串成一个脉络,形成一个历史轮廓 。我们讨论一位诗人,一个成语,一个战争时,还原不了大历史背景 。依据不完整,分析就有点瞎子摸象,所以我们对古诗及文言文的理解很浅,记忆就更浅,或许半年就对这部分知识模糊了 。
这几年的实践,可以清楚的看到,给小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给他建立一个整体的历史轮廓出来,比任何知识碎片都重要 。当孩子有了一个轮廓,再讨论哪个人哪件事的时候,他会自然而然的放到历史整体中去思考,结合上那个时代的背景,把知识进行内化,不再是单纯的记忆背诵 。
我的一个观点是,从三皇五帝开始,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系统的走一遍,把与之相关的历史、成语、典故、文言文、地理因素、小常识等进行融合,奠定一个大文科,一个大格局出来 。
为什么是到秦汉,一是小学阶段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细致的学完整个历史;二是春秋战国是诸侯分封制,秦汉是帝国制,后来的朝代模式基本一致;三是八成的成语和典故、四书五经等出于秦汉之前,这部分掌握了,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
知识产生溯源
我们今天的成语、古诗、四书五经、生活习俗与文化、都来源于历史,是对历史的记录,对是历史的概括,对是历史文化的延续 。
成语,典故,四书五经,都是记录历史上的一件事,一个心得体会,一个教训,记录成文字,教育警示后人 。
成语、典故
比如我们学到楚国的时候,郑国和楚国打仗,楚国的一个小将军俘虏了郑国的皇颉,这时楚王的弟弟公子围抢功,说是他抓住的,并找来太宰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把手抬的高高的指着公子围,对俘虏说:“这位是楚王的弟弟”,然后又把手压的低低的指着小将军说:“这位是一名县官,你自己说说你是被谁俘虏的呀?” 俘虏见势自然说是被楚王的弟弟抓住的 。
- 二次确认
- 小学英语作文范文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 用一句英语介绍世界之最
- 自考英语二重点单词22 世界之最对比用英文怎么说
- 催朋友还钱的礼貌短信,怎样用幽默短信催人还钱
- 如何使用OpenCV对物体进行搜索检测与识别
- 催收公司流程是什么,信用卡催收工作流程.
- 催乳师*追奶有用么,回奶三个月用催乳*追奶有用吗
- 强的松的功效与作用 醋酸强的松的功效与作用
- Unlimited “使用GPT-4 ”!它来了!
- 【试用科研好物】GPT辅助科研神器?AI助力科研?ChatPDF、有道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