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山珍海味”,为什么看福州? 福州有哪些中国之最( 三 )

若自福州溯闽江而上,可通往浙江、江西,发达的内陆航运,让福州与中原的联系绵延不绝,山地的阻隔,又让福州成为顾祖禹笔下 “兵家不争”的生活乐土 。
西晋末年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晚唐五代王审知兄弟入闽,两宋年间人口南迁……上至“苏杭雅菜”一类的烹饪艺术,下到面食等日常味道,随着人来人往,皆成为福州菜的养分 。
红糟是酿造红曲酒的副产品,
图为酿酒师傅翻晒红曲 。
图/视觉中国
福州菜的“味道之魂”红糟,便是自中原而来 。苏东坡的名句 “夜倾闽酒赤如丹”,说的是福州人爱的青红酒 。此类酒要用到红曲,副产品则是红糟 。中原、江南以糟酿菜的吃法久矣,但唯有福州人将这种红糟化腐朽为神奇,十样福州菜,半壁风味在于红糟 。
其实,每一种福州的本地好食,细细品去,都能尝到福州源承中原,氤氲千年的历史韵味 。
福州味道底蕴深厚,名菜众多 。
供图/福州文旅
酥软可口,最适合配红糟肉的“光饼”,与北方烧饼可称兄弟,传说是由山东人戚继光入闽抗倭时发明;细如丝、长如线的“线面”早在唐末就传入福州,宋时黄庭坚称其“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而在福州人的传说里,它还有一个更为浪漫的意象——九天玄女从天上织下的丝线 。
向左滑动
图1:福州线面,制作需经过十七道工序,极其讲究 。
图2:福州光饼加红糟肉,是地道的福州吃法 。
图1/视觉中国,图2摄影/GAGALing
得益于中原腹地持续不断的滋养,福州菜犹如一名谦雅文士,而当大航海时代将世界各国连接时,福州的海洋文化底色开始凸显 。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州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今菲律宾)带来了可以结出“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果实的番薯藤,后经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福建广袤的山地丘陵之间,长出了一道绿色的生命线 。两百年之后的清乾隆年间,中国番薯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3000万吨,它们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整个福建的味道 。
福州鱼丸、番薯丸、肉燕制作过程,
均少不了番薯 。
摄影/城市穿梭客
番薯粥、海蛎煎、番薯干……番薯沉进了每一个福建人的生活里 。至于大多数需要勾芡的福州菜,缺了番薯粉更是寸步难行了 。
福州小吃的代表肉燕,形似馄饨, “馄饨皮”却是用精选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捣成肉泥后混合番薯粉反复搅拌,不断压匀轧辗制成,薄如白纸,色泽似玉,若与鸭蛋共烩,便是宴席名菜“太平燕”,吃的是福州味道的丰盛与深厚 。
肉燕,每一口下去都是鲜 。
摄影/叶君浩
“传统福州味,清雅冰糖甜”的福州经典味道——茉莉花茶,同样体现了福州容纳四方的海洋精神 。
茉莉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古罗马、阿拉伯一带而来,登陆福州 。北宋年间,花茶工艺传入福州,写在书法家、茶学家蔡襄任职福州时创作的《茶录》里,其后,福州茉莉花茶承沿千年,又跟着 “丫霸”(意为:很棒!)福州人出海闯荡,香飘万里 。
茉莉花茶,
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 。
摄影/黄小璇
沙茶酱、芥末、咖喱、番茄酱,一种种外来风物不断登陆福建,来到福州 。只需一个契机,底蕴逐渐丰厚的福州味道,便能蜕变,从此开一省风味之先……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势造出福州味
时至清末“五口通商”,福建五占其二(福州、厦门), “开眼看世界”的福州因茶而兴,世界各国来客,甚至唤马尾港罗星塔为 “China Tower”(中国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