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晚清*场四十年:既要做事又要自保( 二 )

网络配图
外交是评论李鸿章最难说清楚的一个部分 。李氏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懂外交是他能够权倾一时的重要原因,但也是使他事业、声名受累,百年都难翻身的一 个大坎 。但无论怎么说,李虽有“国人皆欲”的时候,朝廷要谈判时又离不了他,庚子事变后,李鸿章以夷制夷,分化八国联盟,周旋于列强之间 。
当然,对于李鸿章,作者雷颐也并不是有心一味要作拔高 。该书也还透露出了其他一些信息:“巡抚也曾心狠手辣”,李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背信弃义过降,可 能还曾下黑手暗过常胜*的统领*美国人白齐文;在对慈禧亲信吴棠一案的处理中,也曾颠倒是非装糊涂 。作者有一个很精彩的总结:既要做*,又要做事,但首先是自保,这才是李鸿章的立场 。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 。我们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
外交:一生秋风糊裱匠
“弱国无外交”,在虎视鹰瞵、豆剖瓜分,随时有亡国之危的近代中国负责“外交”,实非易事 。然而,外患越频,外交越重,越不能没有外交,不能没有办外交之人 。
从到上海雇佣“洋人洋枪”“协防”初次与洋人打交道开始,李鸿章逐步走上了参与全局性外交决策之路 。提起“洋枪队”,人们自然想起“互相勾结” 。然而, “勾结”中又充满了“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斗争 。李鸿章是“借师助剿”的支持者和身体力行者,但他又担心洋人尾大不掉,后患无穷,所以一直坚持对“洋枪队”要“权自*”,谨防“太阿倒持” 。他的方针是“于调停笼络之中仍寓裁制控驭之道” 。不过,以近代中国国力*力之软弱落后,以白齐文、戈登等 “洋将”之骄悍蛮横,要想“裁制控驭”他们殊非易事,李鸿章就头痛地将他们称之为“磨难星” 。但使尽种种手段,用他自己颇为得意的说法是“痞子手段”,最终“过河拆桥”——达到了利用他们镇压太平天国然后又将其迅速遣散的目的 。
从当上直隶总督起,李鸿章就越来越多地参与全国外交决策,处理各种复杂外交问题 。“以夷制夷”是他的基本外交思路,当他早早看到日本有侵略朝鲜之志时,感 到中国自身难保已无力像传统那样“援朝”,甚至将“以夷制夷”当作不得已的良策,向当时极端排外、仍坚持严格闭关锁国政策的朝鲜统治者推荐 。
网络配图
李鸿章一生中参与了许多中外谈判,签订了许多中外条约,其中相当部分是带有“丧权辱国”性质的条约 。作为主要谈判人,自难逃其咎 。不过,在大败之后签订 “城下之盟”,战败国讨价还价的余地其实非常有限;而且诸如割地赔款事关重大,最后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在朝廷手中 。
所谓“懂外交”是李鸿章权倾一时的重要原因,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鸿章的事业、名声,却也被毁于此,至今仍负重谤 。
对此,李鸿章自己也非常明白 。他承认,中日甲午战争“至一生事来,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 。’环境所迫,无可如何” 。
他无奈地感叹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 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