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从影60年:从跑龙套到捧回奥斯卡小金人,功夫巨星是如何炼成的? 毽子连踢吉尼斯记录( 三 )


这一年,成龙62岁,入行56年 。
李宗盛在《真心英雄》里唱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
成龙也不例外,从籍籍无名的替身演员,到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付出了豁命的代价 。
其中,最令人心惊的便是在1986年拍《龙兄虎弟》时的那次重伤:
有场跳跃戏份,只拍了2条便通过了,但成龙却说:“不行,我觉得刚刚自己跳完落地时不够灵活,再来一遍 。”
和以往相比,这并不算什么危险动作,但意外总是令人猝不及防 。
成龙纵身一跃跳到树上时,树枝断了,他从高处直直落在了地上,头部撞上石块,鲜血从耳朵喷涌而出 。
送医后,成龙迷迷糊糊听到医生对身边人说:“必须马上找到全世界最好的脑科专家给他做手术,否则性命堪忧,但那个医生是瑞士人……”
等到成龙再次醒来时,朋友曾志伟哭着告诉他:
“王八蛋,你知道你多幸运吗?给你做手术的,就是那个瑞士脑科专家!他刚好在这个国家讲学,是他帮你做的手术!”
这样的舍命付出最终也得到了它该有的成绩——这部电影当年一经上映便狂揽3500万票房,稳居年度票房榜首 。
在国内影坛站稳脚跟后,成龙开始将目光转向好莱坞 。
初到大洋彼岸的成龙,很是兴奋,可没过多久就遭遇了滑铁卢 。
在香港时,成龙常和剧组人员一起商讨剧本,即兴创作是常有的事 。在美国,每个场景和镜头都严格按照剧本拍摄,不容许任何更改 。
第一次去美国拍摄的《杀手壕》和《炮弹飞车》,和时隔几年再去美国拍摄的《威龙猛探》都以失败告终,但成龙天生反骨——在哪跌倒,就要在哪爬起 。
数年后,成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了剧本《红番区》,并再次向好莱坞进军 。
拍摄期间,他一如既往地“不要命”:
受伤骨折后被医生告诫三个月不能拍戏,为了不耽误进度,成龙找人定制了一双“石膏鞋”,穿上后便立马开工了 。
所幸,成龙的辛苦没有白费:
1995年,《红番区》在美国上映一周,便拿下了千万票房,成为第一部登上美国票房榜首的华语片 。
时至今日,这部电影仍然是众多国内外制片人、导演的学习之作 。
在片场纵横几十载,成龙早已活成了行业标杆,但面对他人,他从不居此为傲、摆架子;
他虽早已荣誉加身,无需再拼命,但面对工作,他仍热情不减、十分敢拼 。
这大概就是成龙能蜚声国际的原因吧 。
从影60年,成龙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也品尝过独一无二的辉煌 。
那些或精彩纷呈,或惊险动人的瞬间,都被他写进了自传《我是成龙》中 。
成龙、朱墨/著
有人说,这不仅是一部成功演员的修炼史,更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 。
只要看过,你便会为他身上“敢拼敢闯的勇气,从不言弃的韧性”所打动 。
诚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成龙那般瞩目的成就,但每个人都能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用于在自己的天地中野蛮生长,勇往直前 。
共勉 。
书籍推荐:《我是成龙》,成龙 朱墨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我是成龙》是一部成龙的成长传记,分为“野孩子”“且狂且醉趁年少” “不做第一,要做唯一”“闯荡好莱坞” “家人,朋友”“我的理想”六个章节 。
对演艺界后辈而言,这本传记讲述了一个“如何成为好演员”的故事 。
成功是从告诉自己“不做李小龙第二”开始的 。
对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来说,成龙的一生是极为励志的“底层人物奋斗史” 。
敢闯敢拼的勇气,对每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的认真,永不放弃的韧性,成功就是做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