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菜的灵魂”大豆,凭什么这么“能耐” 大豆历史之最( 二 )


毕竟 , 东三省的大豆产量占全国的6成 , 不但产量大 , 质量也非常好 , 这种优势源自从水土 , 到豆种 , 再到种植的方方面面 。黑河占黑龙江大豆产量是三分之一 , 全国的七分之一 , 又为东北之冠 。
农机减轻了农民负担 , 增加了丰收的喜悦 。
摄影/苏云鹏
这里拥有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三江平原上丰腴的黑土地;嫩江、黑龙江流域干净、充足的水源;一年只种一季的耕作方式;长达150天的大豆生长周期 , 无不是种植大豆的自然优势 。而北大荒经过70多年的持续开发 , 自然禀赋转化为了大豆的优势 , 亩产量从当年的89斤 , 提升到了如今的400多斤;蛋白质含量也提升到如今40%左右的占比 。
黑河优越的自然环境可见一斑 。
地图编辑/神秘海豹
以北大荒集团为代表的现代化农场 , 动辄占地数十万亩 , 不但播种、收割实现了机械化 , 连喷洒肥料使用的都是飞机 , 农场里有气象站随时监测气象 , 甚至还有进行人工降雨、防雹作业的人工降水高炮 。
无人机正在喷洒肥料 。
做豆制品和榨油是大豆最重要的两种用途 , 前者要求大豆蛋白质含量高 , 而后者则看重大豆的脂肪含量 , 这二者显然难以兼得 。所以如今大豆豆种高度分化 , 即使同在黑河市 , 根据不同纬度与积温条件 , 不同农场也会根据其气候条件种植不同的品种 。
没错 , 它们都来自大豆 。
制图/任东
豆浆是最家常 , 最有生活气息的豆制品 , 温暖了无数代国人的清晨 。高蛋白品种是制作豆浆的理想豆种 , 如果生在三江平原沃土上 , 从东北丰饶的光热水土中汲取养分更佳 。这样的大豆磨豆浆 , 如果做法得当 , 不加糖都自带香甜 。
穿越千年的养人甘甜味
中国地大物博 , 各地风物各有不同 , 早餐更是一城一味 。然而不论在哪里 , 豆浆都是中国人自儿时起 , 关于清晨的温暖记忆 。
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 在早晨喝一碗现磨豆浆已经变得奢侈 。匆匆外带的罐装豆浆往往第一口就寡淡如水 , 缺少记忆里的豆香 , 细品反而有豆腥味 , 为了加点味道往往会加糖过多 。从小喝这种豆浆长大的年轻人 , 自然体会不到豆浆的香醇与甘甜 , 也就无从谈起养成喝豆浆的习惯 。
磨出豆浆 , 是制作豆制品的基础 。摄影/realstock , 图/图虫·创意早餐不仅仅是一天的一顿饭 , 更是用味觉唤醒头脑 , 为心情定调的过程 。入住全季酒店的旅客 , 相较于去街边早点摊排雷 , 更喜欢在酒店内享用一杯香醇的豆浆 , 因为这杯豆浆清甜、醇厚、豆香浓郁有儿时的味道 。
据估算 , 在一杯浓稠的豆浆里 , 浓缩了140颗北大荒非转基因大豆 。这些大豆品种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农大与北大荒农垦科学院研发 , 由北大荒集团在黑河农场耕种 , 不但有机质丰富、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较高 , 干基蛋白含量也比常规大豆高出3个百分点 。
全季酒店的豆浆 。
摄影/朱梦菲
全季酒店不满足于仅仅“堆料” , 而是希望为客人提供“自然的味道” 。全季盲测了30种豆子和10款不同的饮用水 , 经过全季门店厨师、店长直到CEO的测试 , 最终从800多杯豆浆中筛选出如今的配比 。即使不加糖 , 也自带微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