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历史,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俄罗斯历史之最( 二 )


俄罗斯历史上的历次政治改革,往往都倒在了这一步过程当中 。对于西方来说这个过程由于是缓慢地,各个社会集团在长期的参政训练中学会了相互妥协,所以往往不容易发生脆断,但俄罗斯的历次现代化进程由于都是“急火加热”,所以类似的事情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
而一旦“政治衰朽”发生,社会的内部混乱或对外战争又会导致原本属于国家的那部分功能被利益集团所瓜分,这是沙俄崩溃和苏联解体时都发生过的事 。
于是俄罗斯就会又重新回到了一个类“传统国家”当中,民众在无能、低效的政府中会再度呼唤一个新强人能出来整合权力,重新完成国家向现代国家进行转型的第一推动 。
总而言之,俄罗斯的历史悲剧,就在于它是一个永远能够开启现代化转型,却无力完成它的国家 。用亨廷顿的说法来说,就是它的政治制度化程度永远赶不上政治参与程度,亨廷顿给这种社会起了个名字,叫“普力夺(Praetorian)”社会 。亨廷顿将这种社会与政治制度化高于政治参与程度的“公民社会”对立起来 。认为这样的社会的特点就是因为缺乏有效沟通渠道,永远无法完成良性治理 。
对此,亨廷顿在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在普力夺社会里,不仅政治活动家是各路好汉,用以分配官职和决定政策的方法也五花八门 。各个团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富人靠行贿,学生靠抗议,工人靠罢工,市民靠暴动,军人就搞政变,牧师则利用布道,教师利用讲台来进行政治煽动,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则将他们的作品当作匕首和投枪,来表达自己的政见 。”
把这个描述放在俄罗斯历史身上,你会发现它是若合符契的,俄罗斯历史上之所以能出现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表达那么多那么深邃的思想,可能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永远处于“普力夺社会”的国家 。
也正因如此,它的历史故事,总会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
如果说相比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是永远一门预测准确性极低的学问,那么亨廷顿这个人应该算是个异类 。他那本著名的《文明的冲突》曾被认为预言了911以后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 。而这本成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则成功预测了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向现代化转型的失败 。
而今天,当我们拿它对照解读俄罗斯历史时,你依然能感到这个模型是那样的若合符契 。也许这就是大师的功力所在吧 。
俄罗斯艺术中有一个著名的“巡回画派”,其实这个国家本身,何尝不是像巡回画派所最善于描画的那些苦行者一样,永远走在向现代化转型而不得的永恒苦修路上……
一点读书的随感,写在这里当做今天的文吧 。历史长文写的需要更费功夫一些,请等的朋友稍安勿躁 。
【为什么俄罗斯历史,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俄罗斯历史之最】本文2500字,随笔一篇,感谢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