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上亲手斩倭寇最多的英雄竟然在明朝!( 二 )


而在嘉靖年间跌宕起伏的抗倭战争中 , 涌现出的将星也格外多 。但是 , 在曾经作为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幕僚 , 几乎全程参加抗倭战争的明朝大才子徐文长眼中 , 这些人里真正匹配得上“名将”身份的 , 满打满算不过三人:谭纶 , 戚继光 , 俞大猷 。而三人当中 , 对比职业武将戚继光和俞大猷 , 谭纶 , 却是唯一文*身份 。
一:文*带兵不简单
三大名将中 , 论在后世的知名度 , 谭纶恐怕是最小 。但论行政职务 , 他却是最高 , 且另外俩位将星戚继光和俞大猷 , 也都曾做过他的下属 。特别是今天已公认是民族英雄的戚继光 , 和谭纶的渊源非常深 , *旅中最光辉的生涯 , 几乎都是二人同呼吸共命运 。而之所以说他 , 除了上述原因外 , 却还因一个重要意义:谭纶的戎马生涯 , 堪称明朝“文*带兵”景象的缩影 。说起明朝“文*带兵”这事 , 即使是好些现代人也唏嘘 , 觉得外行的文* , 偏要操持*务 , 能打胜仗才叫怪 。甚至一些专业史家 , 指摘明朝的弊*时 , 这也是重要一条 。
这些指摘 , 确实也有一定道理 , “文*带兵”制度发展到明朝中期 , 已经成了一项固定制度 。明初只能由公侯担任 , 权力极大的“总兵”职务 , 到了明朝中后期 , 虽然依旧是武将的最高*职 , 却早被牢牢压制 , 不说上面有总督和巡抚俩个文职压着 , 就连七品的御史 , 也可以不拿这*当回事 。按照正德年间名臣杨一清的说法 , 文*面前 , 武将已经越发没地位 , 就连一些以往杂役才做的事 , 武将们也心甘情愿被文臣使唤 , 平日工作往来 , 更是毕恭毕敬 。这个制度当然也有问题 , 武将日益被边缘化 , 战斗热情受打击 , 而且文臣武将之间的关系 , 也因此越发恶化 , 文臣瞧武将是老粗 , 武将们虽说大多没胆反抗 , 但心里却怨怒 , 打起仗来更是阳奉阴违 。由于文武不和而造成的败仗 , 在明朝也一直不少 。
但是明朝的文*带兵 , 比起之前宋代来 , 虽说表面类似 , 却至少还有一个重要进步:并不是所有的文臣 , 都能获得带兵的机会 , 明朝中期的文臣 , 更不会像宋代的范雍之流那样 , 只凭着日常工作表现好点 , 哪怕半点*务不懂 , 也能成为统兵一方的大帅 。一介文* , 想要在明朝带兵 , 既要有真本事 , 更得有相关的历练 。而在这方面 , 明朝的政治体制 , 也有一套成熟的选拔培养流程 。而作为明朝儒将的代表 , 谭纶正是从这个培养流程中摔打出来的 。谭纶字子理 , 江西宜黄人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 , 登第的时候很年轻 , 才二十四岁 , 但名次却不算好 , 没机会成为庶吉士 , 仅授*南京礼部六品主事 。清水衙门里的小角色 。
虽说正经学业不成 , 而且授*也不理想 , 但早年起的谭纶 , 也是个小有名气的青年 , 有名的不务正业 。喜欢的学问 , 都是正经老夫子眼里的闲篇:不但喜欢*事 , 好读兵书 , 而且还常写心得体会 。甚至日常生活中遇到些许小事 , 哪怕碰上斗蛐蛐这类闲事 , 也常和*事联系起来 , 研究兵法从来着迷 。其作品《说物寓武》 , 就是此中的得意之作 。这爱好在后人看来 , 属于*事天赋 。但在当时好些人看来 , 纯属闲的难受 。而且谭纶早年干过的闲事 , 还不止这条 , 更喜欢戏曲艺术 , 不但爱好填词 , 更喜好琢磨曲牌 , 一研究起来 , 也同样入迷 。而后来的人生里 , 看似不务正业的谭纶 , 在这两件入迷的事上 , 都做出了不小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