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向世界回报善意 民间救援组织一直在行动( 三 )


20年来,“CODE海外救灾市民中心”在34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了56场救援活动,其中就包括了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3年“海燕”台风等等。
欧洲
拯救生命之外 让那些不被倾听的人能够发声
既然谈到了国际救援,就不得不提到一向以国际组织闻名的欧洲。
欧洲难民问题一直以来都非常棘手,为了逃离迫害,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难民试图穿越地中海中部,他们通常从利比亚出发,瞄准意大利海岸,这段旅程看似平静实则致命。据 1974 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SOLAS)所述,沿海国家有义务在收到遇险信号时协助搜查。但由于疫情,欧洲的海上巡逻次数大幅缩减,灾难开始频繁发生:2021年已有近1000名难民在地中海丧生,是2020年同期死亡人数的四倍多。
“海洋维京号”是一艘由民间搜救协会“地中海救援”(SOS MEDITERRANEE)运营并租用的船只,今年4月21日,“海洋维京号”试图在风暴中营救一艘遇险的小船,船上有近130人,但维京号赶到时为时已晚。幸运的是,几天后,他们在另两艘船上救下了包括119名未成年人在内的236 名难民,并把他们安全运送到欧洲港口。
就在上个月,德国非政府组织“海洋观察”(Sea-Watch)和“海洋维京号”一起连夜在地中海一艘过度拥挤的木船上救出394名难民,其中有多人因接触汽油和海水被化学烧伤。
“海洋观察”组织承担了这次行动的指挥权,共救出141名幸存者,而“海洋维京号”则带走了其余的幸存者,来自德国救援组织Q(ResQ)的“天底号”船只也为此次行动提供了支持。
面对长期困扰欧洲的难民问题,“海洋观察”组织希望能尽力填补海上救援的空白,拯救更多溺水之人。但同时,该组织也十分清楚,私人组织是永远无法代替主权国家去管理地中海区域的,所以他们在官网呼吁更加国际化、制度化、有着明确授权的海上救援,为那些寻求保护的难民提供合法和安全的入境路线。
除了拯救海上遇险人员的生命外,“地中海救援”组织还表示其成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这些幸存者提供一个讲述自己经历的平台,让那些不被倾听的人能够发声。在该组织的官网上,那些标着号码的清晰“证词”让人百感交集:“我不得不跨海是因为我想看到我的孙子们长大”“我希望我的女儿们能自由长大”“伴着枪声醒来伴着枪声入睡”“我只有17岁,我想活下来”“即使你在欧洲过得不好,也比在那儿好十倍”“我在一个房子里呆了一年半,没有出去过一次,我就像一个奴隶”“我们别无他法”……
在当前大部分关于逃亡和难民的报道中,这一特殊群体的遭遇和愿望往往是概括化的、去个性化的,正因此,“地中海救援”组织计划通过发布这些一手材料来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反对那些把人们描绘成纯粹的统计数字的做法,更希望给予不同群体表达自己的机会,让更多人有机会去接触到事实真相,即使是不怎么美好的真相。
【 援助|向世界回报善意 民间救援组织一直在行动】印度
女性自助团体在危机时刻也能顶半边天
除了发达国家的民间救援经验,发展中国家民间救援组织的表现也同样可圈可点。
在印度13个州及联邦直辖区,民间救援组织正为疫情封锁区的人们提供食物和其他物资。不仅如此,这些民间组织还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例如为移民、学生和工人准备车辆以帮助他们安全回家。他们还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所,安排照顾老年人,并分发安全设备,开设社区厨房。“比哈尔邦新青年机构”为比哈尔邦的移民和滞留在孟买的学生支付火车旅费;海得拉巴市的斯弗鲁蒂基金会向海得拉巴及周边地区的移民工人分发了7500个安全包;位于德里的回声机构也计划为全国10000个家庭提供生计帮助;仅在班加罗尔,就有近55个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团体与政府结成伙伴关系,给当地提供熟食和其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