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击倒病毒的“大白”:千名医护奔赴隔离病房 临走前不舍得叫醒孩子( 二 )
文章插图
何雷锋在病房
两度请战奔赴一线 凌晨接送患者无怨言
在港区医院,医生们的工作安排得密不透风,按照惯例,上午查房,下午视频会诊,和专家组讨论并制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何雷锋说,自己所在病区的病人都是轻症,但本身有基础疾病,“免疫缺陷比较厉害,本身就免疫力非常差,非常容易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所以每天查房的时候,除了我们病区的大夫查,还有相关的国家级专家进去,包括中医院的专家,有的时候我们会两三轮的反复查。”
夜班的医生们同样难得清闲,8月19日晚上,韩森宁和同事翟慧莉突然接到电话,通知有4个刚入境的同胞在机场测核酸呈阳性,要收入病房。她们在获取患者的准确信息后,立马更换防护服,通过患者通道下一楼等待患者。
港区医院的夜晚一片漆黑,虽然有灯,但因为防护服不透气,两个人戴的眼镜和护目镜上蒙上了一层雾,只能勉强分辨脚下的路。患者陆续到来,等她们处理完患者已经是清晨五点半,6点多韩森宁又开始整理病历、检查表格,确保晨交班的内容没有纰漏。
文章插图
医护凌晨接送病人
当天有名患者出院,由于买了早上回当地的火车票,为了不错过火车出发的时间,翟慧丽再次穿上防护服到隔离病房,她要把病人送到火车站。不透气的防护服里,汗水顺着脖梗、后背一直往下流,断了线又变成豆大一样的汗珠子一颗颗滴下来,湿透了的衣服凉了热、热了又凉,这感觉就像是在大夏天“蒸桑拿”。
繁重的工作让身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感到疲惫,但更多的医生习得了在艰苦境地里获得平和心态的本领。何雷锋记得去年2月前往岐伯山医院时的“紧张心情”,作为一名呼吸方向的儿科医生,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和各种呼吸疾病打交道,但面对此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照的新冠肺炎,何雷锋坦承,“紧张是肯定的”。但这一次,“心中已经没有那么多波澜”。
同样参加过去年抗疫的医生王亚婷也表示,疫情再次爆发,没有太多的恐慌及害怕,有的是沉着冷静应对,“有过去年岐伯山抗疫的经验,我一定要再赴一线”。
医生助缅甸归来患者联系家人 六旬老太感叹不好意思麻烦国家
在病房里久了,医生和医生,医生和病人都成了战友。本身患有基础疾病的胡老太太对何雷锋和他的同事们客气非常,老太太60多岁,刚刚从别的院区转过来,面对着一群穿着防护服为她做检查的大夫,觉得“太不好意思了,这么大还给国家添麻烦”,何雷锋安慰她,“咱快点出院,好好吃药快点治好了,那不就给国家减少麻烦了。”
陈大爷则在隔离病房里念叨着他的老伴,他60多岁,存在其他并发症,老伴也感染了,转院时被安排到了另一个病区,他给医生打报告,希望能把老伴转过来和他住一起,一线的医生们把情况汇报给专家组,“如果专家组也评估了,没有什么相互传染的风险的话,就能给他转过去。我们从昨天起就在协调,看能不能把他老伴给转过来,如果可以的话,他可能心情会更好一点”。
也有病人“忧心”,从其他地方转院到航空港院区,抽血和其他检查一下子多了起来,罗东觉得“糟了,一定是病情加重了”,何雷锋安慰他,“这说明你的病情在好转了,你的检查指标越来越复杂,说明你离出院不远了”,罗东开玩笑一样地将手臂伸得更长,“那多抽一点,我快点走”。
何雷锋和赵林熟起来是因为一通电话,这个从缅甸回来的病人和他差不多年纪,一个人住在一间隔离病房里,家在南方。6月底下了飞机,赵林借工友的手机给家里去了一通电话,没来得及办一张国内的电话卡,他就被确诊了,赵林被送到医院隔离治疗,没有流量没有话费,手机成了摆设,家里人甚至不知道他确诊的消息。直到8月6日,他被转运到港区医院,知道他情况后何雷锋给赵林南方的妻子拨了一通电话,对面的女人又惊又喜,这才知道赵林确诊,轻症,并不严重,或许很快就能治好出院。隔天上晚班的何雷锋特地托同事告诉赵林电话打通了,家里一切都好,交代他好好治疗,争取早日出院。后来何雷锋查房总是留意赵林,“他现在心情比以前好多了,症状也好多了。”
- 拼音信|郑州一年级男孩写“拼音信”感谢大白:我长大了也想当白衣天使
- 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没病总往医院跑...4个月后真相大白!
- 深圳地铁3号线|深圳新增4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3名来自同一家庭
- 大白的真“像”|青年眼| 西安石油大学
- 金水区|致敬抗疫一线的“大白”和“小红”!
- 腊八节|同“粥”共济!志愿者送腊八粥致敬抗疫一线的“大白”和“小红”
- 爱心|一颗大白菜的“抗疫之旅”
- 郑州市三院|点赞郑州“大白”!风雪夜里的这些画面让人破防
- 核酸|点赞郑州“大白”!他们彻夜奋战,只为守护这座城市
- 大白|三天采样20000人次,驰援北仑的余杭“大白”们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