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温州新闻网丨三代人用手说“爱”初心接续特教情( 二 )


1979年,张沁丛的母亲陈湖湖也加入聋校教师的队伍,开始了聋教生涯。一边自学手语,一边在温州师范学校进修学历,虽然是特教新人,但陈湖湖依靠温和开朗的性格,很快就与学生们打成一片。 一个没有什么教学经验的老师能做什么?我从公公婆婆身上学到了爱心、耐心和细心。当然作为青年教师,除了会做学生的朋友,还要有总结研究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陈湖湖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每天刻苦学习手语,只要有空就拿起手语书来学,没多久,她就能熟练地使用手语了。她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多次在区、市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承担省级课题研究。
特教事业已经刻在了他们的血液中,就算在退休后,他们与第一代人同样,依旧心系聋教事业。退休后,陈湖湖还担任聋哑人案件翻译工作,调解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宣传法律知识。
第三代:薪火相传接力特教情
爷爷的遗愿是希望他的孙辈中,至少能有一个孩子能延续他的聋教生涯。虽有过迷茫、有过徘徊,但特教事业的无限魅力,也让我从被动继承遗愿转变为主动投身事业,并希望为之奋斗终生。
张沁丛从来没有排斥过特殊教育: 我从小是在温州聋校长大的。 在广场路小学读书的时候,中午、放学后她都会到聋校去玩。妈妈的学生她都很熟悉,没有交流障碍。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奶奶、妈妈都希望她填报特教专业,做一名特教老师。 2004年,外语是热门专业,而且我也很喜欢。特教则是冷僻专业,想起爷爷临终前希望我们这辈人中能有人从事特殊教育的心愿,我还是填报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听障教育专业。 张沁丛说。
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张沁丛坦言,入学后产生徘徊仅有一次,是在大二的时候。到了大三,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启智学校的见闻让张沁丛深受触动,坚定了这个专业。 这些孩子是特殊的,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意义感。 此后,张沁丛几乎每个星期都去一些康复机构进行实践。
2007年开学季,张沁丛迈进温州聋校大门,也正式接过了家庭特教事业的第三棒。后来,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聋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张沁丛又主动转岗到启智部,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培智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绚烂的,他们少了一分聪颖,却多了一分热情;培智孩子的世界是神秘的,想要靠近就要释放更多的爱。每当遇到教学困难时,张沁丛都会向妈妈讨教。 喜悦、哭泣、大叫,在充斥着各种情绪的世界里,我要教会培智孩子穿衣、洗漱、如厕、与人交往等个人生活、适应社会的技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有时候,张沁丛也会想起爷爷那张充满殷切期望的笑脸,鞭策着自己向前走。
除了从事特教的7位家庭成员,张沁丛家里还有诸多奋斗在普教、高教等不同教育战线上的同仁:表姐姜凡、赵向彤均为医科大学教师,表哥赵志丹曾是一名初中教师,侄女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张沁丛笑说: 我的先生本是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受我家庭的影响,2017年也光荣地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张沁丛回忆起奶奶的教诲与期待:孩子们要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为教育事业不断奋斗,一代接着一代
来源:温州日报
【 特教|温州新闻网丨三代人用手说“爱”初心接续特教情】 _原题为:三代人用手说 爱初心接续特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