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的生平简介( 三 )


此外,道安思及佛教传入中国后,虽有大量佛典译出,但由于佛经文体艰深,语言难度高,加上时代条件各异,翻译者程度不一,因此,在转译的素质上难免参差不齐,随着年代久远,展转传抄,舛讹相悖的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许多后人编撰的"伪经" 。有鉴于此,道安广泛搜求各种译本,加以筛选整理后,编纂出《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 。该书在校阅群经的基础上,对各经译者和翻译年代进行严密考订,并且严格辨别真伪,评定新旧,收录后汉至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历时约两百年间的汉译佛典与注经作品,为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 。
《道安录》问世后,其他经录亦相继出现,但大体而言都是在《道安录》的基础上扩展而成 。道安建立中国佛教史上佛经目录学的先河,为整饬佛典,保存佛教文化,作出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在注疏经典方面,由于旧译经典时有错误,致深义隐没,文理欠通 。为此,道安遍览诸经,先后为《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典,研寻文义,将佛经分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佛经要旨一目了然,从此经义更具系统 。
道安注经时,曾发愿:"若我所说不违佛旨,愿见瑞相指点 。"当夜,果然梦见一白首长眉尊者来说:"君所注之经,都合乎佛旨 。因佛指示我不得涅盘,当助你弘扬佛道 。"后来《十诵律》传到中国,慧远始知道安所梦僧人,原来是宾头卢尊者 。
随着道安南下襄阳,佛法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各地僧团日益增多,为使僧尼行有节度,道安参照当时已有的律学,再配合实际需求,制定一套僧尼戒规,将僧尼的活动纳入轨范,对当时的僧团影响甚大 。
道安以前,中土沙门皆从师姓,师来自天竺则姓"竺",来自月支则姓"支",而由于各地各门姓氏不一,造成门派的分歧 。道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决定佛门一律以"释"为姓 。其后,《增一阿含经》传入中国,经中果然记载:"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道安之见,与佛经不谋而合,因此得到佛教界的共识,统一以"释"为姓,代代相沿,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 。
前秦王苻坚素闻道安之名,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三七八),苻坚派军南下,次年攻克襄阳,道安被送往长安,驻锡五重寺,备受推崇礼遇 。由于苻坚的护持,道安主持数千人的大道场,同时组成一个译经工作群,一时中外翻译人才云集,由道安亲自指导,选经翻译,并对所译经典详加校订,一一作序 。所译经典主要以小乘说一切有部为主,兼及部分大乘佛经 。共译出佛经十四部一百八十三卷,约百馀万言 。
主持译事过程中,道安总结译经的经验与困难,归纳出佛经翻译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观点 。由于佛经翻译存在着五种情况无法与梵文原意相符,与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因此道安提倡直译,主张译笔宜力求质朴,此一观点,影响日后的翻译甚大 。隋代译经家彦琮于《辨正论》中即引述道安的见解,并对道安"洞入幽微,能究深隐"深致赞叹!
在戒律方面,当时虽然戒本未备,但他认为戒律是可以"开缘"的 。这与后来所传菩萨戒的精神相符,也与《般若经》的义理一致 。在禅定方面,他认为修禅所达的境界,可以使修禅者忘我而造成世界的安乐,不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享受或所谓超自然力 。他主张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半日用"考文"、"察句"之法,而应透过繁复的文句,体会其精神实质,才不至于把虚豁的真如当作能生万有的第一因,也才能把第一义谛和世俗谛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义理表现在行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