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的大将孙传庭:为何有人说传庭亡则明亡( 二 )


贬为平民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 , 多尔衮、岳托率清兵分路从墙子岭(今密云东北)、青山口(今迁西东北)入长城 , 明京师戒严;督各路入京勤王之兵的总督卢象升在巨鹿阵亡 。明廷遂召孙传庭、洪承畴主持京师防守 , 升孙传庭为兵部右待郎兼右佥都御史 , 指挥各路援军 。孙传庭抵达京郊后 , 由于他和主和派的杨嗣昌及中官夏起潜矛盾颇深 , 崇祯帝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见 , 而洪承畴则在京郊受到慰劳 , 并奉旨进殿拜见崇祯帝 。孙传庭对此不平待遇自然大为不满 。杨嗣昌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 , 并主张将陕西军全部留下 , 用于守卫蓟辽 。孙传庭对此极力反对 , 认为“秦军不可留也 。留则贼势张 , 无益于边 , 是代贼撤兵也 。”杨嗣昌对孙传庭的意见置之不理 , 孙传庭对此不胜忧郁重重 , 以致耳聋 。第二年 , 明廷调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 , 孙传庭立即上疏请见皇帝 , 但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未成 。孙传庭心中愠怒 , 引病告休 。但杨嗣昌仍不放过 , 言孙传庭称病乃推托之举 。崇祯帝大怒 , 将孙传庭贬为平民后 , 又将其禁囚 , 以待判决 。
重得启用
在孙传庭下狱的三年期间 , 熊文灿、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败绩 , 闯王李自成在河南打开了局面 , 拥兵数十万 , 第二次包围了开封 。在这种形势下 , 明廷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再度起用孙传庭为兵部右侍郎 。崇祯帝亲临文御殿询问孙传庭有关镇压起义军的方略 , 并设宴款待 , 为他压惊 , 嗣后即速命孙传庭率禁卫军驰援开封 。
陕西总督
由于开封防守坚固 , 加上明援军的到来 , 李自成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 , 果断地撤出了开封之围 , 并在以后的襄城之战中杀死了陕西总督汪乔年 , 孙传庭逐奉命赴陕西代行其职 。孙传庭到任后 , 立即奉旨扣押了原抚剿总兵贺人龙 , 将其正法 。为对付日益壮大的起义军 , 孙传庭日夜加紧整肃军务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 , 李自成第三次包围了开封 , 崇祯帝连催孙传庭火速出关入豫 。孙传庭则上疏回复:“兵新募 , 不堪用” 。但心急如焚的崇祯帝不加理会 , 只是逼迫孙传庭尽快救援开封 。孙传庭只得起兵驰援 , 于九月底进抵潼关 。时恰逢大雨连下数十日 , 河水骤涨 , 李自成遂决黄河马家口段 , 水灌开封 。就在孙传庭的援军刚出潼关之时 , 李自成早已挥军南下 , 撤离了成为水乡泽国的开封 , 于是孙传庭便挥军直趋南阳 。李自成与罗汝才合兵西进 , 与孙传庭的陕西军交战 , 并在郏县大败之 。孙传庭率残部逃至巩县 , 由孟塬进入陕西 。
死守潼关
孙传庭败回陕西后 , 决心死守潼关 , 以扼京城之上游要地 。当时明军因在郏县之战中损失惨重 , 补充了许多新兵 。根据这种情况 , 孙传庭制定了不宜速战 , 开垦屯田 , 修缮兵器 , 储存粮食的战略方针 。为对付李自成强大的骑兵 , 增强明军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 孙传庭特地赶制了三万辆载有火炮的“火车” , 这种“火车”行进时可抵御骑兵的冲击 , 驻扎时则可环阵拱卫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 , 明廷授孙传庭为兵部尚书 , 并加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江北七省军务 , 令其迅速兵出潼关 。此时 , 李自成已相继歼灭了明军数支主力 , 久经战阵 , 兵强马壮 。孙传庭深知与如此强大的对手交战必是凶多吉少 , 不由得顿足叹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 , 然大丈夫岂能再度对狱吏乎!”表示了宁死疆场的决心 。八月十日 , 孙传庭师出潼关 , 最初在汝州、灵宝、唐县(今河南泌阳)、郏县连胜起义军 , 但襄城一战遭到惨败 , 他逃回陕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