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赵高篡改秦始皇七字遗诏内幕:秦始皇遗诏之谜( 四 )


有人说 , 它的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也有人说是因为它的军队的主力在南方 , 北方的造反大军才能屡屡得胜;还有人说 , 它的灭亡只不过是因为赵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 。
帝国未来的光明与黑暗只在一线间 , 可它是如何走向黑暗的?
关键是什么
秦始皇是中华民族的伟人 , 至少是帝制时代的伟大人物之一 。第一 , 他结束了战乱纷争的历史局面 ,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第二 , 秦王朝的政治体制 , 实际上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封建政治的基本格局 。
秦始皇留下的遗嘱并没有错 , 秦帝国以法立国 , 以法治国 , 走到他要死的那步时 , 已经举步维艰 。秦始皇在最后的时刻 , 或许悟透了这一点 。即使他没有悟透这一点 , 他把江山传给扶苏 ,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 , 都是无可指摘的 。秦朝疆域关键就在 , 这道遗诏能否顺利地实现他的想法 。
他当时肯定没有想到赵高会篡改遗诏 , 而赵高之所以敢篡改遗诏 , 贪欲之心是一个因素 , 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对扶苏的态度 。尤为关键的是 , 赵高太了解秦始皇与扶苏的一切 。
对赵高篡改遗诏的事件 , 许多人都认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因为如果不是秦始皇把自己喜欢的小儿子胡亥带在身边 , 还有掌管印玺的赵高陪同 , 那么 , 沙丘政变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即使发生 , 如果没有象征着皇帝权力的印玺 , 政变也不可能成功 。这就给人一种错觉 , 认为赵高曾经被蒙毅审查过 , 险些丧命 , 所以他对蒙氏成员怀着很大愤恨 , 借此机会来铲除蒙氏成员 。这样的分析结果就给人一种感觉:沙丘政变只是赵高个人的心血来潮、机诈权变的结果 。
但无论是李斯还是赵高 , 都知道扶苏与自己不是同路中人 , 扶苏的那一套俨然是把百姓全部当做好人来指导 。许多年后 , 我们知道了牧民之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 指斥不如指导 。在李斯看来 , 倘若辅臣卖力 , 扶苏肯定能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治世帝王 。但当他们看到秦始皇怒气冲冲地将扶苏赶到鸟都不拉屎的上郡时 , 他们就不对这个储君抱有希望了 , 甚至都不想多看一眼 , 多想一想 。赵高对扶苏的了解还不仅限于此 , 他曾对李斯说 , 扶苏孝心可鉴 , 父亲让他做什么 , 他肯定会做 。而对于蒙恬 , 赵高更是一语中的:他只听皇帝的话 。
所有这一切 , 都给了赵高篡改诏书的勇气 。
但这一切还不是最关键的 , 人心难测 。一个人的性格并不可靠 , 人往往在危机来临时 , 会做出逆于平时的行为 。赵高虽然对扶苏与蒙恬的性格了解 , 但这并非是他敢篡改诏书的最根本原因 。
最关键的还在于中国的暗箱政治 , 这一政治形式一直贯穿于中国帝制的始终 。当秦始皇死后 , 丞相李斯就跟赵高说:“这儿离咸阳还很远 , 不是一两天能赶到的 。万一皇上去世的消息传开了 , 恐怕里里外外都会发生混乱 , 倒不如暂时保密 , 不要发丧 , 赶回咸阳再作处理 。”
于是 , 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 , 关上车门 , 放下窗帷子 , 外面的人什么也看不见 。那时候 , 正是夏末秋初 , 天气还很炎热 , 为了掩盖尸体发出的臭味 , 他们还特地买了一大批咸鱼 , 叫大臣们在每辆车上都放一筐 。就这样 , 车队周围的咸鱼气味 , 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