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官之后,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54岁的孔子因屡受排挤,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带着弟子,向各国的公卿大夫和诸侯王宣讲他的政治思想,整整奔波了14年,但不是被排斥,就是被驱赶,甚至被追杀,路上还差点饿死 。68岁,又回到鲁国,开始著书立说,编订六经 。40岁以后,孔子在一棵杏树下面讲学 。他是开办民间教育的第一人 。有学者评价:孔子,是万世宗师,是千年中国文化的标志,他建立了影响千年、影响东方的思想体系 。二千年的中国文化因为有了孔子的思想,而显得深邃有力,今日的东方文化因为有了中国文化而灿烂辉煌 。一个集二千年中国文化、思想于一身的人,后世子孙对他的膜拜,不仅有虔诚,更应有一份文化心灵上的感应 。
孔子是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伟大功臣 。他以广博的知识,劳苦一生,收集整理他以前的古代文化遗产,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孔子这些劳动成果,古代中华文化会留下多大的空白 。仅此一点,我们后人就应该对孔子表达敬意和感激 。谭盾说,我非常厌恶对经典的、高尚的东西都嗤之以鼻,管孔子叫孔老二,打倒和颠覆一切经典,我觉得这是数典忘祖 。这些话说得太大了,有点像领导在大会上的发言稿 。我们来看点细节吧:孔子的七十二门徒中,子路一向最鲁莽爽直 。有一天,他问孔子为政首先要干什么 。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正名!”子路不以为然,说老师这年头你谈“正名”太迂腐了吧,太书呆子了吧?
孔子严肃起来,但没有发火,仍不失夫子本色,来了一段堪称名言的“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不正或者不命名,就嘴软、心虚、没章法,弄来弄去,弄不好就让当事人无所措手足,所以必须划出可为不可为的界限,让人有序可依循 。几句话就像一篇结构完整、不可挑剔的议论文 。子路服了 。不服不行,因为老师的话说得很宏观也很全面,想的都是安邦定国、牧民治世的大事 。出口成章啊 。什么叫远见卓识?听听孔子的话就明白了 。
孔子对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有敏锐的观察,而且通过一件小事马上就能感觉到 。记得曾经在《思维与智慧》杂志上,看到一则关于孔子的故事,大意是: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 。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孔子有个学生子贡,到国外去,恰好碰见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出了他 。回国以后这个学生既没有张扬,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所垫付的赎金 。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听,人们都称赞子贡仗义,人格高尚 。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做美谈 。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不仅没有表扬子贡,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怪他犯了一个有违社会大道的错误,是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 。孔子指出:由于这个学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赎金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出来而产生犹豫,因为垫钱把他赎出来再去官府报销领奖,人们会说自己不仗义,不高尚;不去官府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看见 。从客观上讲,子贡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 。孔子透过看似高尚的现象看到深远的负面影响,从一片叫好声中看到隐藏的危害 。
- 我们约会吧单青青个人资料及近况和图片
- td什么意思?科普:绕晕你的OD、OC、TD
- 中国的死刑犯的人生最后一天,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过的?
- 乾隆的儿子们中哪个最受宠?乾隆十七个儿子结局
- 3款粥方助祛夏季湿热
- 中国上古时的兵法为何能流传下来?是谁将它们保存流传下来的
- 沙陀人的祖先是什么民族?他们有后裔吗?
- 日本史学家为什么一直在鼓吹他们是吴太伯后人?他们有什么居心
- 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七强分在是哪几个他们有多强
- 古代人们最痛恨的罪行犯罪的人根本无一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