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南宋最矛盾的名将quo;,死守襄阳6年之久,最终却弃宋投元( 二 )


蒙古人屠城的做法,是从他们从征战开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他们甚至想着把所有征服之地全部变成草原,所以,铁蹄过处往往人烟尽绝,白骨遍地 。
但到了后来,也稍稍有所调整,屠城之事就少有发生了,也许是有汉臣的劝告,也许他们也感觉到了屠城只能招致更坚决的抵抗;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对承诺是铁定要遵守的,可能这与他们的草原性格有关吧 。
在难以为继之时,忽必烈以保城中百姓为前提,让他归降,吕文焕别无选择,带着自己的儿子出城投降 。襄阳城就此陷落,这也预示着南宋灭亡的命运已经是在劫难逃了 。
对吕文焕降蒙史上评价多多,到此时为止,虽然此举被批软弱无能,但同情之人甚多,毕竟他为南宋坚守了六年之久,作为此时南宋首屈一指的骁将,说他已尽忠尽职当不为过 。反正,对吕文焕前期的所为,我是满满地敬佩和赞赏,而且也能理解他出降地无奈 。
史载吕文焕:"捍御应酬,备殚心力 。粮食虽可支吾,而衣装薪刍断绝不至 。文焕撤屋为薪,缉麻为衣,每一巡城,南望恸哭"!
与他同时代的大忠臣谢枋得曾评价说:"文焕守襄六年,古无有也,势穷援绝,遂失臣节 。议者遽加以叛逆之名,今沿江诸郡有能守六日者乎?"此言一语中的,旁边指责吕文焕之人,我觉得就是站着说话腰不痛的喷子 。
出降是必须的,不然全城死节,于国于民何益,所以,吕文焕投降情有可原!但是,作为军人,作为统帅,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当然有,四川合州王坚父子,坚守钓鱼城36年,直到南宋灭亡后,在忽必烈又应绝不伤害城中百姓后才投降,但是,包括主将王立在内的36名将领全部拔剑自刎,可谓忠烈千秋,相比之下,这吕文焕是不是又有些不堪了,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的 。然而,说着容易做着难,你若是吕文焕,你会这样做吗,要换位思考嘛 。
但是,接下来吕文焕的所作所为就很是让人不齿了,这时已降蒙的他,按说对大宋应该有满满地羞愧感吧,但他似乎性情大变,"节操碎了一地",竟主动为前驱灭宋 。他依据自己的人脉,首先招降了一帮守城之将,短短十几天内,黄州、蕲州、江州、安庆、池州等沿江州郡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蒙古人几乎成了一场兵不血刃的武装游行 。
接下来,他给元军主帅伯颜做向导,引元军东下,当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时,吕文焕与伯颜一起入城,他以其无耻之行,成为人人皆曰可杀的大汉奸 。
我看见有人在为吕文焕降敌后的行为辩解说,他卖力地为蒙古人卖命,是为了早日结束战争,还人民一个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云云 。这个就是胡说八道了,严重鄙视之 。
帮着新主打故主,而且还如此地不遗余力,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被人所不耻的,汉时的中行说,后世的洪承畴等等皆如此 。但也有个别例外,如伍子胥的名声还算不错,施琅还被视为民族英雄,唉,有点说不清楚了哈 。
不管怎么说,对于吕文焕的评价,或许用"南宋最矛盾的名将"来说比较合适吧,他至少在独守襄阳时,意志坚定,忠贞不二,率领宋军抵抗蒙军六年之久,创造了中世纪守城战的奇迹 。
但他降蒙后又尽全力帮蒙古人灭大宋,可以用助纣为虐,恬不知耻来形容 。据说《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他的形象,是个比后世吴三桂,汪精卫还坏的汉奸,我是没看过,但我想金庸先生对他也很是看不起的 。
吕文焕的可耻行径,不仅在宋朝方面遗臭万年,就连元军内部也鄙夷他的人品 。当年文天祥出使元军期间,曾经指着吕文焕鼻子酣畅淋漓地大骂,"汝叔侄皆降北,不族灭汝,是本朝之失刑也","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 。今合族为逆,万世之贼臣也!"就连元军高官也忍不住拍手称赞,"丞相骂的吕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