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每一个设计良好的API , 都有着相同的动机 。所以要有一个团队来配合API的作者对API进行评审工作 。
一旦有一个API需要改动 , 任何人都可以提交一个改变的请求 。其他人则需要在代码正式提交前 , 进行一次评审 , 检查新调整的内容是否符合一个优秀API的基本要求 。比如说 , 我们会按照“优秀API规则”进行检查 , 保证能够满足这些规则 。下面详细地列出了这些规则 。
用例驱动的API设计:设计API时 , 要基于一些具体的场景和对API的认识进行抽象分析 , 最终给出设计 。
文章插图
API设计的一致性:API往往是由多位设计者来完成的 , 但整个团队中必须能够保持“最佳实践”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个接口设计得再好 , 只要它违反整个团队的一致性 , 就宁愿退而求其次 。
简单明了的API:简单而且常见的任务应该更容易处理 。如果基于用例驱动的方式进行设计 , 就可以很容易地通过那些可以简单实现的场景来验证这些API是否可以完成那些重要的用例 。
少即是多:一个API对外提供的功能应该只包括用例中说明的功能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需要的功能与实际提供的功能两者之间出现差异 。
支持改进:以后也必须能够维护这个类库 。如果出现新的需求 , 或者原作者离开 , 都不会出现放弃这个类库的情况 。
一个API的生命周期
开发API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 。沟通的双方就是API用户和API设计者 。
API有可能是这样产生的 , 有些人写了一些代码 , 而另外的人发现这些代码的价值 , 就开始使用这些代码 。在这种情况下 , API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产生的 。随后API用户和API作者有了相互沟通的渠道 , 开始交流经验 , 可能发现这个功能一开始的设计并不是很通用 , 或者说一开始时 , 作者并没有把这个功能当成一个API来设计 。为了让这个功能成为一个API , 他们开始讨论如何进行调整才能改善这个功能 。经过几轮的迭代 , 才会带来一个有用而且稳定的API 。
但再换一个角度来看 , API设计者希望在没有对外提供一个API之前就能和相关的用户进行沟通 。这种API的开发方式更接近于基于业务的设计方式 。在这种场景下 , 系统中的两个组件间的协定是已经明确的 , 至少说也是已经有了需求 。收集需求 , 定义问题域 , 明确用例 , 再由指定人员来设计API 。现在 , 其他人员就可以使用这个API , 并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 , 列出Bug , 提出一些功能方面的改进意见 。这些建议都有助于改进API , 使其用途更广 , 也更稳定 。
尽管这些API的案例各有其不同的缘由 , 但有相同的特点:每一个都需要时间来让用户进行试用 , 并进行反馈 , 然后才能宣称这个API是可以正常运行的 。当然不是说这样做就可以带来稳定的API , 有时候 , 也有可能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 最好还是放弃这个API吧 。有时候 , 可能交流的双方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正式交流 。在开始的时候可以简单地聊一下 , 交流相应的需求 , 但如果新发布的版本也证明了这种简单的沟通方式并不合适 , 那么双方也许应该更进一步地进行交流 , 使得沟通能更简单更有效一些 。
- 逐步改善,设计优秀API
- 设计模式:装饰者模式
- 32位单总线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类职业资格】软件设计师
- 实践GoF的23种设计模式:SOLID原则
- 【Go实现】实践GoF的23种设计模式:SOLID原则
- 营养改善计划操作流程
- 无代码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大病保险管理系统 毕业设计 JAVA+Vue+SpringBoot+MySQL
- 设计模式-行为模式-桥接模式(Design_Pattern
- Multi-task Learning 多目标学习-网络设计和损失函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