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宋代的淮南、淮北地区,是南宋边境,常有战事,百姓纷纷逃离,但是“两淮土沃而多旷”,人少田多,于是浙江农民常常在秋收季节,“以小舟载其家之淮上”去帮两淮地区的田主收割稻子,收成各得一半 。绍熙末年,两淮的田亩受到水涝影响,很多无法栽种水稻,淮东管理粮食的官员陈损之组织百姓修筑了一百多里长的堤坝来抵挡水涝,蓄积水源,变水涝地为耕地,“得良田数百万顷” 。皇帝给蓄水堤坝赐名“绍熙堰”,晋升陈损之为淮东转运判官,相当于副省级官员 。顺带说一句,南宋政权为了笼络边境地区的民心,巩固两淮一带的边防,对于两淮地区从事耕种的农民常常免除租税 。
再者,宋帝国还积极兴修水利,开展试验推动粮食增产 。
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对改善宋帝国的农业水利环境居功甚伟,此不赘述 。说个《宋史?食货》中的故事,北宋何承矩在做雄州知州时,该地洪涝成灾,他建议趁势多挖水池建塘坝将积水聚集起来,“大作稻田以足食” 。在北方栽种水稻,很多人笑话他异想天开 。临津县令福建人黄懋却很赞同他的想法,特地上书给皇帝,以福建老家栽种水稻的经验,陈述雄州地区栽种水稻的可能性,“今河北州军多陂塘,引水溉田,省功易就,三五年间,公私必大获其利 。”——黄懋的意思,在河北地区栽种水稻,能让官府和百姓都获得更多的农业收入——他竟然说服了皇帝,同意由官方在河北雄州、莫州、霸州地区修筑了六百里的塘堰用来蓄水,便于栽种水稻 。当年选种的是南方九月成熟的晚稻种,河北地区冷得早,农历九月晚稻无法正常灌浆成熟,第一年的水稻试验失败,“初年种稻,值霜不成” 。反对的官员群起而攻之,眼看着河北栽种水稻试验就要被朝廷取消 。
黄懋思之再三,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河北水稻不能成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气候冷得早,这回不种晚稻了,改种江南一带7月成熟的早稻种 。——幸运的是,朝廷给了这些试验者们第二次宝贵的机会!——“是岁八月,(河北)稻熟 。”何承矩激动地将收获的颗粒饱满的稻穗装了好几大车呈送给京城的皇帝和大臣们观赏,反对者们再无话可说 。于是,河北地区开始栽种水稻,所修筑的塘坝,不仅满足了灌溉需要,还衍生了很多水产品,政府多了赋税,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为解决江、淮、两浙地区,旱季水稻歉收的问题,帝国“一把手”宋真宗亲自过问,专门派遣官吏去福建调拨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淮、江南地区的农民栽种,并且还由官方组织作了技术推广,“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宋史》) 。更有趣的是,宋真宗于“百忙之中”还抽空在皇宫内种了“水稻试验田”,将收获的稻穗给官员们作了展示 。
宋代历史上,由地方官员组织或引导农民改进农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的例子不在少数,这对当时粮食生产的提高功不可没 。
前文说过,赵宋帝国负担相当重,却绵延近320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政权之一 。笔者认为,在农业经济时代,政府主动出台鼓励农业政策,增加耕田面积,组织改善粮食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为宋帝国很长一段时间的内部稳定和国力维持,起到了积极作用 。
- 为什么当初美国没有选择在东京投放原子弹呢?有一半的功劳是因为他
- 死的比岳飞还冤的北宋第一名将,不是这些佞臣北宋怎会亡国?
- 揭秘:为什么清朝打仗赢了却还是丢掉了美丽的贝加尔湖?
- 金丝楠木佩戴禁忌 金丝楠木手串怎么盘玩
- 做好SEO优化的3个基本步骤 seo优化具体怎么做
- OPPO手机自动关机是什么原因?手机频繁自动开关机
- 为什么在川岛芳子的照片中她都是紧闭双嘴紧闭双嘴的原因是什么
- 康熙真正有了杀掉鳌拜的决心是在什么时候康熙是怎么动手的
- 李迁哲是什么人?南北朝名将李迁哲人物生平简介
- 高坂昌信为武田信玄做了哪些事?高坂昌信最后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