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研究院|致敬!卓越的工程师


沈阳化工研究院|致敬!卓越的工程师
文章插图

说起工程师,你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在工地忙碌的身影?巍然矗立的摩天大楼,穿山越岭的长桥隧道,举世惊叹的“大国重器”,匠心独具的“定海神针”……一个个让国民骄傲的大工程、大项目背后,是工程师们智慧和辛劳的产物,是画不完的图纸、跑不完的工地。
目前,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超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总和,每年工学类高校毕业生超百万,“工程师红利”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将昔日的“老大难”“卡脖子”变成中国人自己的“金刚钻”“杀手锏”,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不妨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沈阳化工研究院|致敬!卓越的工程师
文章插图

易小刚(右)三一重工总工程师易小刚——不断创新,就是底气所在不久前,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
对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来说,一台台畅销海外的设备背后,是三一工程师们几十年来矢志不渝的创新。这些创新,大多围绕围绕“卡脖子”难题展开。
时针拨回到2005年。当时,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泵车开始批量出口,进军海外市场。然而,国外供应商却突然以“自身产能不足”为由,拒绝向三一重工继续提供生产混凝土泵车所必需的高强度复合钢材。
订单近在咫尺却难以供货,这可咋办?易小刚发现,制造混凝土泵车需要的钢材,需要能够承受960兆帕(MPa)拉力,而当时国内大多数钢厂生产的主流钢材抗拉强度为300—500兆帕。市场不等人,易小刚马上带着科研团队找遍了国内所有类型的钢材料,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最终成功使替代材料的抗拉性能超过1000兆帕。
“现在,我们依然向国外供应商进行采购,但出发点是对方的零部件必须物美价廉,因为中国人有能力自己生产所有的关键零部件。不断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就是我们的底气所在!”易小刚说。

沈阳化工研究院|致敬!卓越的工程师
文章插图

肖明清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肖明清——隧道通车,就是最自豪的时刻“乘客您好,列车即将穿越万里长江。轨道交通2号线是我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线路,过江隧道长3100米,最大埋深46米……”坐过武汉穿江地铁的人,对这段广播不会陌生。继公路过江隧道后,这已经是武汉市内第二座长江隧道。
【 沈阳化工研究院|致敬!卓越的工程师】1998年,武汉长江隧道项目启动时,各方争议不断。建设万里长江第一隧,需攻克高水压、强透水、超浅埋等水底盾构掘进的世界级难题。外国专家质疑:中国人有能力一次性成功穿越江底吗?
“那时我28岁,心想外国人可以做,为什么中国人不可以?我们的技术差距究竟在哪里?我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些难题。” 曾作为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总设计师的肖明清说。
几乎没有周末,一年中200多天都在出差,全国各地跑,工程在哪人就在哪,施工阶段每天都要去工地巡查……30年如一日的辛勤汗水,浇开了灿烂的理想之花:如今已是中国铁建首席专家、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的肖明清已领衔研究和设计了50多座大型水下隧道,多座隧道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之最。
肖明清觉得,隧道技术是无止境的,攻关也永无止境,他要不负热爱、勇挑重担。“每一个隧道通车,都是我最自豪的时刻。”

沈阳化工研究院|致敬!卓越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