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长的 长城长什么样( 三 )

堪比山海关老龙头
明代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然而,在井陉县南部深山的杨庄村有一段“水长城”,堪比山海关老龙头,修建的初衷却有所不同 。
杨庄村位于井陉县西南的太行山中,背靠苍岩山 。杨庄村村南,有一条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的河流叫“甘淘河” 。甘淘河将横亘杨庄村东西的太行山梁,冲出一个宽150米左右的山口,称为“杨庄口” 。
水涨时可开门泄洪
遇敌情则闭门拒敌于外
得名“地束火城”
明代末期崇祯年间,依托山梁与河流的天然屏障,在这里修筑了雄伟的关城和长达20多公里的长城防御工事 。
当时,修建者在河道最窄处横跨河面修筑了9道城门、7座城楼,水涨时可开门泄洪,供船只通行,遇敌情则闭门拒敌于外,拭险而守,还可防止敌人以火攻城,所以得名“地束火城”,成为明长城修筑历史上的绝学 。
据了解,墙体采用了两种不同建筑材料:靠近河岸的200米用青砖垒砌,往山上1600多米则由本地太行山上的片麻岩条石铺成 。
当年,在甘陶河两岸,两座高大的敌楼牵连着连绵的城墙,一头探入河中,一头直上山梁,形成与山海关老龙头结构相似的御守工事 。
杨庄口长城
为了防备明末农民起义军东进而修建
杨庄口山水纵横、地势险要,自古是晋冀往来之咽喉、军事防御之要地 。因此,在杨庄口修筑长城,很多人认为是为了防御西北游牧民族侵扰 。然而,竖立在关口西侧的一块石碑,却揭示了一段让人意外的往事 。
据介绍,石碑树立于明崇祯九年正月,名为“杨庄口地束火城碑”,碑文详细阐述了修建关口的原因:“这个城址也叫‘地束火城’,碑文上有‘杨庄地束火城’ 。明代末年,李自成起义,起义之后,对北京形成威胁,开始建立了地束火城 。”
原来,杨庄口长城是为了防备明末农民起义军东进而修建的 。
赞皇现存古长城
墙体21段、1万多米
赞皇棋盘山景区内的段岭关
是为人熟知的明长城关口
位于赞皇县棋盘山景区内的段岭关,是赞皇最为人熟知的明长城关口 。
当年全省长城资源普查中,赞皇只有段岭关长城关隘和烽火台两处被列入长城保护名录 。然而,在赞皇县的明长城遗存绝不仅仅只有这两处 。
现存有长城墙体21段
全长1万多米
当地文保部门组成专门的长城调查队,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足迹踏遍文献记载中长城穿过的每座山峰、每个陉口,最终整理出一份非常系统详实的赞皇长城档案 。
档案绘出了赞皇长城的走势和重要节点,每一处有价值的遗存都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并配有《赞皇县志》《赞皇军事志》《中国长城史》等文史资料中的相关记载 。
通过普查,调查队基本摸清了赞皇古长城的家底:
赞皇西部太行山长城北起和井陉交界的白城口,南至和临城、山西昔阳交界的虎寨口,全长40多公里,共有关隘五处 。现存有长城墙体21段,全长1万多米 。
石家庄境内的长城
是如何修建的?
古长城包括长城体、关门、卫所及附属工程敌楼、烽火台、水门等构造,为砖石合筑,夯土加沙石片等,基本是顺沿山势利用山崖加以修整 。
“利用当地石料,稍加工垒砌而成,
利用山势以悬崖峭壁做屏障”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古人是怎样在苍茫大地上选择合适的地点修建长城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留下了这样几个字:“因地形,用险制塞 。”
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献中认为:“(长城修建)基本上就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石料,稍加工垒砌而成,利用山势以悬崖峭壁做屏障,采取堵沟设口的方法,这是它的特点 。”
依托险峻的山形修建墙体,扼守大小通道的关口,整座太行山就是一座天然的长城,散布在石家庄多地的长城遗存风貌各异,却无不彰显出祖辈的智慧与创造 。
石墙上的孔被认为是通风孔
减少风阻、撞击,保护墙体
瓦岔山,位于山西与河北交界处,一道石墙在这里矗立了几百年,是两省交界的一个标识物 。
这段石墙南北走向,长约5公里,依山就势,气势雄伟,经专家判断,土石墙就是长城 。
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副科长林金华说:“在这个位置风力是非常强的,这个地方流传着一句俗语,‘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
张献中说:“墙上的孔,有的专家认为是通风孔,长城大多处于深山之中,大风常年的侵蚀和撞击,对长城的墙体造成一定影响,这种设置,一是减少了风阻,二是减少了撞击,实际上是起保护墙体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