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的主要内容 智取生辰纲的主人公是吴用还是杨志( 三 )


故事进一步发展:白胜设计诱官军(“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 。
故事高潮:杨志无奈买白酒(“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 。
故事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 。
尾声:吴用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 。
(二)引导思考: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教师归纳: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盖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三、众说纷纭评故事
(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旁批,想一想: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 “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
2.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回答,老师点拨、归纳 。
预设: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众军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 。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无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 。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 。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晃盖等人做到了知已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 。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急于歇息 。晁盖等人为杨志一行已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都将进入的埋伏圈 。
(3)智用矛盾(智用人和):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 。矛盾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此智更说明晁盖等人运用前两智的高明得当 。
(4)智用计谋: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 (初消疑心)
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 (消尽疑心)
三麻——巧下药,麻翻对方 (全部放倒)
(二)小组合作交流: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杨志为了押运成功,也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许多地方可看出他的智谋:
1.他不多带些兵,伪装成客商就是为了掩人耳目,智藏行踪 。
2.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调整: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说明他小心谨慎,智变行辰 。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天气炎热,恐怕歹人也不愿出来活动 。
3.杨志一行人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而净找偏僻崎岖的小径:说明他智选路径 。这样艰难的路径,连强盗也不愿走 。
教师小结: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 。
追问: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①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
③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⑤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
教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 。
(三)进一步探究:杨志既不乏“智”,却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 。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
四、各抒己见品故事
(一)从情节上看,小说构思巧妙 。思考:本文构思巧妙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 。
预设:
1.妙用伏笔
杨志痛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 。如:杨志极知天下不太平,不肯去,又不得不去,去而却又为一都管,两虞候掣肘 。晃盖,吴用等人团结一心,胸有成竹,而杨志率众却矛盾激化,众叛亲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