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以为期什么意思 秋以为期百度百科( 二 )


“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类似“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由“趣光世”与“会兵”两个动宾短语构成 , 句中数词状语“者五”当修饰动词“趣” , 所以“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应译作“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 。
二、介宾状语
介宾状语是文言文翻译的重头戏 , 高考翻译试题主要考查“以”字介宾、“于”字介宾和“乎”字介宾 。因“‘乎’字在上古语音同‘于’相近 , 用作介词 , 基本上同‘于’的用法相同” , 所以这里着重讨论前两者 。介宾状语又分为显性后置介宾、隐性后置介宾、介词宾语前置、无须前置介宾和多个动词介宾等情形 。
(一)显性后置介宾
文言文中“以”字介宾放在谓语前面与后面的都有 , 而“于”字介宾“更多的是放在动词之后” 。翻译时 , 谓语后的“以”字介宾要“位置还原” , 多数“于”字后置介宾也要“位置还原” 。
所谓显性后置状语指含有介词“以”“于”“乎”等的介宾状语 , 翻译时除了要位置还原之外 , 尤其要准确落实“以”“于”“乎”等介词的含义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曰‘非我也 , 兵也’”的介词结构“于刺人而杀之 , 曰‘非我也 , 兵也’”是谓语“何异”的比较状语 , 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到“何异”前 , 且把“于”字翻译为“和/跟” 。再如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2)贞度叔陵将有异志 , 因与卓自疏于叔陵 , 每有宴游 , 辄辞以疾 , 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 , 弗之罪也 。(2017年山东卷)
(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 , 能黜我之君王 , 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2007年江西卷)
(4)予之先容甫 , 以爵也;若以学 , 则予于客甫当北面矣 。(2017年江苏卷)
第(2)句中“因与卓自疏于叔陵”的介宾“于叔陵”是动词“疏”的状语 , “辄辞以疾”的介宾“以疾”是动词“辞”的状语 , 翻译时都应“位置还原” 。“因与卓自疏于叔陵”当译为“就与阮卓一起主动和叔陵疏远” , “辄辞以疾”当译为“就以有病为借口推辞” 。第(3)句中介词结构“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是谓语“得罪”的状语 , “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谓语“忍怨”的状语 , 这两个“于”字分别翻译为“从”与“在” 。整个句子译为;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 , 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面前忍受怨恨 。第(4)句中“予于容甫当北面”参***为“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漏译了“于”字 , 其实“于”字意为“对” , “予于容甫当北面“当译为“我对容甫应当行弟子敬师之礼” 。
(二)隐性后置介宾
相对于显性后置介宾而言 , 隐性后置介宾指省略了介词“以”尤其是“于”的后置介宾状语 。这类状语因介词省略 , 在句中以名词身份出现在谓语之后 , 容易被误认为是动词的宾语 , 翻译时应高度警惕 。如“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巨鹿” 。再看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5)吾不起中国 , 故王此 。(2013年安徽卷)
(6)贼张敌万窟穴其间 。(2014年辽宁卷)
第(5)句的“中国”与“此”前都省略了介词“于” , 翻译时隐性介宾“于中国”与“于此”应分别还原到谓语“起”与“王”前 , “吾不起中国 , 故王此”当译为“我没有从中原起兵 , 所以在这里称王” 。第(6)句稍微难些 , 因为“窟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 这里”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的“其间”前省略了介词“于” , 翻译时隐性介宾“其间”应还原到谓语“窟穴”前 ,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应译为“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 。
(三)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主要对介词“以”“为”而言 , 如“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中的介宾“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介宾“胡” 。在文言文中 , “以”字介词宾语前置多见 , 王力先生认为是“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 , 如“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因为中学教材“以”字介宾前置的少见 , 所以考生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手足无措 , 如”江、汉以濯之 , 秋阳以暴之”(《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江 , 汉”与“秋阳” 。高考试题中这种介词宾语前置虽不多见 , 但也要关注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