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最有个性的五个状元:最能吃状元,一场考试吃36个馒头

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季,经过紧张角逐之后,各省新一届高考状元即将诞生,新的梦想开始起航 。“状元”一词源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一直沿用至今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 。状元于是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
据统计,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 。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
1.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 。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 。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 。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 。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 。”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 。”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 。”裴说:“卑吏便是 。”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 。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
2.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 。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 。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 。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 。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 。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
3.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 。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 。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 。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 。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 。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 。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 。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
4.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 。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 。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 。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 。”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 。”书生十分气愤 。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 。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 。”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 。”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 。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
5.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 。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 。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 。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 。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 。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 。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 。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 。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 。与他同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 。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 。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 。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