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是怎么死的?揭密真实的黄飞鸿平凡人生( 四 )


正是在上述三个阶段一百多部影片的塑造之下 , 黄飞鸿从一位生前默默无闻的武师 , 变为了海内外一代代华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宗师 。
冷战、乡愁、民族主义:层累地造成“黄飞鸿”
王明珂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中写道:“历史作为一种理想化的集体记忆 , 总是在被不断地改写……而作为凭借记忆和口口相传的东西 , 更容易被不断地重新解构又重组 , 以符合传承者的需要 。”黄飞鸿的形象变迁 , 同样是一部“层累地造成史” 。
中国民间对武侠题材的作品素来推崇 。然而 , 1949年以后 , 新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为 , 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都是旧社会的封建毒草 , 武林门派和“反动会道门”之间 , 也有着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 , 这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十分不利 。于是 , 内地的武术组织被取缔 , 武侠小说和电影也均在查封之列 。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对武侠同样不感冒 , 鉴于武侠小说作家和武侠电影编剧大多留在了内地和香港 , 如果任其传入台湾 , 对风雨飘摇的国民党当局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未可知 , 因此武侠题材的出版和拍摄在台湾也被严格控制 。中国大陆和台湾出于冷战思维的考虑禁绝了武侠 , 但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却对武侠题材有着旺盛的需求 。人民需要偶像 , 而香港则聚集了从内地而来的旧上海的诸多电影人才 , 在这一背景之下 , 香港武侠电影诞生了 , 而“黄飞鸿”系列 , 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
早期黄飞鸿系列电影的诞生 , 除了冷战的大背景之外 , 还渗透着身在香港的老广对广州的乡愁 。
1951年 , 中港边界关闭 , 在香港的广东人再也无法回到故乡 , 很多家庭从此天各一方 。第一时期的黄飞鸿电影对广州的执着 , 仅在片名上就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到1968年《黄飞鸿威震五羊城》为止的67部黄飞鸿电影中 , 直接出现广州地名的就有15部 。早期黄飞鸿系列电影对广州人文、地理和普通民众生活习俗有着不厌其烦的精确再现:叉烧包、早茶、舞狮表演 , 伙计肩搭毛巾、手提大水壶穿梭于茶客之间 。有剧评家说 , 早期的黄飞鸿电影 , 是“一群广东移民拍给广东移民看的” , 其中“丰富的广州府细节 , 帮助他们缅怀那个失落了的世界———广州” 。而在第二期的黄飞鸿电影中 , 随着香港和内地常年的隔绝 , 以及香港人身份认同的上升 , 黄飞鸿行侠仗义的地点已经不再重要 , 电影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越来越少 , “广州”开始变成一个被借用的符号 。
等到1991年徐克版的黄飞鸿上映时 , 回归临近 , 香港人又一次开始思索自己的身份认同 。徐克版的《黄飞鸿》 , 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香港人的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一种思考 。在演员的选择上 , 徐克选择了北京人李连杰而非广东籍演员来饰演黄飞鸿 , 同时离开了此前所有黄飞鸿电影的故事发生地广州城 , 转到佛山 , 并自称“佛山黄飞鸿” 。实际上 , 黄飞鸿的一生中 , 几乎没有在佛山定居过 。这一设定无疑将黄飞鸿从其原有的土壤中剥离出来 , 这时的黄飞鸿 , 举起了民族主义的大旗 , 已经“由广东乡镇武师 , 蜕变为清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 为中国何去何从上下求索的民族英雄……一方面站稳民族立场反抗洋人欺侮并发扬国粹 , 另一方面反省自己的落后及民族劣根性 , 虚心吸取西洋文化的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