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究竟什么样?宝船有多大

郑和访问亚非各国 , 船队中的大海船称作宝船 , 是船队的主体 。郑和下西洋时 , 使团领导成员所乘坐的 , 以及所携带的各种物品和从西洋换回来的奇珍异宝 , 都装在这种船上 。宝船究竟有多大?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 分歧很大 , 至今还是一个谜 。
根据《明史 。郑和传》、《郑和家谱》、马欢《瀛涯胜览》、顾起元《客座赘语》、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古籍记载:“大船修四十四丈 , 广十八丈 。”有人根据明代工部尺1尺相当于0.311米 , 明代造船习惯用淮尺 , 而1淮尺合现在0.342米 。因此大型宝船长度约合151.8米 , 宽61.6米 。这么大的船体 , 堪称“体势巍然 , 巨无与敌” 。
从事造船史研究的专家 , 从船的长度与宽度推算“宝船”排水量约3万吨 , 比我国现代的万吨轮还要大 , 在古代要造这样大的船 , 是难以置信的 。他们曾对我国各地的木帆船进行广泛调查 , 考察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及长江各口岸的许多木帆船 。调查了不少造船厂 , 访问了许多熟悉木帆船制作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 , 认为要造长44丈、宽18丈的大船是难以想象的 。他们根据木帆船厂老工人估计 , 郑和宝船长60米左右 , 宽11米左右 , 排水量1000吨左右 , 是较为切合实际的 。
上海交通大学杨槱教授认为 , 从航海与造船角度分析 , 长44丈、宽18丈 , 这种长度与宽度之比过小 , 不适于航行与操纵 , 因而推断史籍记载有误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周世德认为 , 广18丈中之“十八”二字 , 可能是“六”字分开抄写之误 。
山东大学历史系邱克从北京图书馆首先查阅到《三宝征彝集》 。这是一部过去只闻其名、不见其书的孤本 , 书里写着“宝船陆拾叁只 , 大者长肆拾肆丈肆尺 , 阔壹拾捌丈” , 数字都是大写 , 不可能是传抄错误 。而这个尺寸却与《瀛涯胜览》等古籍记载相吻合 , 因而排除了认为“十八”系“六”字分开抄写之误 。同时认为《瀛涯胜览》的作者马欢 , 以回教徒而随郑和使团三次奉使西洋诸国 , 任通事(即翻译)之职 , 他耳濡目染 , 身履“宝船” , 所见所闻应是第一手资料 。在明钞说集本《瀛涯胜览》记载着:“宝舡六十三号 , 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 , 阔一十八丈 。”应属可信 。
浙江卢英逴、新疆华卫疆等 , 从古代汉语修辞学角度来加以解释 , 认为《明史》中关于宝船修44丈、广十八丈的记载 , “修”、“广”不能解释为现代汉语中的“长”、“宽” 。“修”、“广”在古代是指物体的体积大小 , 而不是用来衡量物体的长短 。《明史》中采用“修”、“广”二字作为宝船建造工程的术语 , 既表示宝船的高大壮观 , 又能与长宽有所区别 。并推算出 , 宝船的长度为18丈(约合60米) , 宽约4丈(约合13米) 。
管劲丞撰《郑和下西洋的船》(载《东方杂志》43卷1号 , 1947年1月商务版) , 认为明史所载郑和的宝船 , 长40丈 , 宽18丈 , 长宽之比约为7∶3.根据近现代各种不同吨位的船只长宽之比推测 , 断无此种长方形的海船 。作者根据《龙江船厂志》所附海船图 , 船四桅并立 , 每桅张帆三叶 , 与明代费信《星槎胜览》中所记载“张十二帆”相符合 。推算宝船长度 , 充其量不过20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