蚧壳虫生长习性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

吹绵蚧壳虫的介绍
吹绵蚧壳虫别名吹绵蚧,半翅目的一种害虫,学名为。世界性分布,常见于多种植物(金合欢、柳、橘)上,对枸椽科植物为害甚烈,一度对南加利福尼亚的柑橘业造成威胁,后引进澳大利亚的瓢虫,短期内即控制害虫 。

蚧壳虫生长习性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

文章插图
吹绵蚧是什么?
(scale)(伍建芬)学名:。又称绵团介壳虫 。同翅目,硕蚧科 。雌成虫长4~7毫米,宽3~5.5毫米,橘红色或暗红色,椭圆形,腹扁平,背部隆起,呈龟甲状;体表生黑色短毛,背面被白色蜡粉及蜡絮;腹部后方有白色半透明卵囊,上有明显的纵向沟纹约15条(见图) 。雄成虫体长2.9毫米,橘红色,眼发达,触角4~11节,念珠状 。分布中国辽宁、陕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台湾;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瑞士,意大利,法国,美国及非洲、小亚西亚等 。食性杂,为害木麻黄、台湾相思、油桐、油茶、樟树、马尾松、黑松、刺槐、柑橘等近200种植物 。此虫原产澳洲,1905年在中国首次发现 。每年世代数,因地区而异,江苏、浙江一年2~3代,广东3~4代 。各虫态均可越冬 。在2~3代地区,第一代成虫盛发于5~6月,第二代成虫盛发于7~8月,大多以第三代若虫越冬 。雌虫系雌雄同体,通常以同一个体内的**与卵子结合,受精卵发育成为雌雄同体的后代,少数未受精卵则发育成为雄虫(很少见) 。每雌产卵300~400粒,最多可达2300余粒 。初孵若虫很活泼,多群集在树冠外部新梢的叶背的主脉两侧,2龄以后多转移至大枝或小枝分杈处 。成虫喜群集于主枝阴面或枝杈间营囊产卵,不再移动 。温暖潮湿的生境有利于其发生,故在郁闭度大的水库边的林分,发生较为严重 。天敌有大红瓢虫、澳洲瓢虫、小红瓢虫、红环瓢虫等 。防治方法:保护和移放各种瓢虫天敌,在气候较暖的季节效果尤佳;喷洒松脂合剂、石硫合剂、马拉硫磷、氧乐果等 。
埃及吹绵蚧资料广佛手的吹绵介壳虫要怎样防治?
广佛手的吹绵介壳虫:为害枝叶 。被害处形成黄斑,并引起煤污病,造成落叶、枯枝 。防治方法:①保护天敌瓢虫;②在少量发生时剪除虫枝烧毁;②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 。
吹绵蚧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吹绵蚧的防治方法:①生物防治 。在南方5月间是助迁、移殖天敌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和小红瓢虫的有利时期,对吹绵蚧自然控制作用显著 。②苗木检疫 。防止传播蔓延 。③剪除蚧害枝 。④药剂防治 。在第一龄幼蚧盛发期,选喷机油乳剂(含油量2%~5%)、松脂合剂10~15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5000倍液等农药 。
蚧壳虫生长习性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
冬季以若虫或成虫群集于天麻块茎或菌材上越冬,雌成虫大多数集中固着一处,分泌绒毛状卵囊,边分泌蜡丝边产卵;群体为害天麻,使天麻块茎颜色加深,并影响块茎生长,使块莲瘦弱 。危害后天麻长势减弱,品质下降 。有时在菌材上也可见到群集的粉蚁 。
介壳虫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密切 。各种环境因素对介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寿命和数量消长等都有直接影响,通常将这些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大类 。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气候因子,生物因素主要有寄主植物、天敌和人类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