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逾古稀的王希富,其祖父早年就在宫里当差 。王希富回忆说:“祖父王文山不嗜烟酒,但好饮茶,别的事都很通融,惟独喝茶,绝不凑合 。一年四季,只喝龙井和香片 。逢年过节,上头会赏赐一些好茶,都是贡品 。除此之外,也到茶庄去买 。那时祖父习惯到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大茶馆喝早茶,那是有名的‘红炉馆’(京城大茶馆的一种,因此种茶馆供应炉烤点心,故称‘红炉’馆),满汉饽饽做得十分细致,大小八件,缸炉、酥皮、硬面饽饽和应时当令的点心,在京城都颇有名气 。清末的天汇轩,是五行八作的人才汇聚之地 。在这里,既能邂逅商界、古玩书画界的头面人物,也能碰上提笼架鸟的少爷、打卦算命的先生、吃瓦片的‘纤手’(旧京城房地产中介)和打硬鼓的小贩等各色人等 。”
刘慧中回忆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烧杀掠夺,天汇轩茶馆被一把大火烧成废墟,据说大火烧了整整一夜 。我曾听祖辈们议论说,天汇轩大茶馆遭到八国联军的忌恨,偏偏要把它烧毁,天汇轩茶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经营的对象,决定了当时它在社会中的特殊作用,正是这一点惹怒了侵略者 。害怕聚众闹事甚至形成反抗的危险境地 。”
此外,还有个令侵略者忌恨的原因,那就是天汇轩是便衣侦探的落脚点 。清代京师提督步军统领衙门在地安门外显佑宫,步军侦缉穿便衣不方便出入公门,就都凑在离衙门最近的天汇轩里办事 。从咸丰初年闹太平军,到同治年间,天汇轩长期是便衣侦缉的日常驻地 。喝茶、办公、聊大天什么都有了,这不免引起侵略者的嫉恨 。
茶馆旧址成居民杂院
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时局动荡,清末的大茶馆已经衰落,代而之起的是中小型的各类茶馆 。这些茶馆可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以及季节性的临时茶棚等 。清茶馆,说白了就是简易的茶馆,方桌木凳,清洁舒适 。配以小型茶壶、两个茶碗,水沸茶舒,浓香扑鼻 。在春夏秋三季,茶馆则会在门口高搭天棚,棚架或房檐椽头下,挂有木板招牌,刻有“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茶叶名称 。招牌下有红布条穗,迎风飘扬,站在远处一眼便看见 。顾客多是悠闲老人,更多的则是城市贫民和劳苦大众 。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谈茶经、论鸟道、叙家常、评时事 。冬天,顾客多在屋内喝茶聊天 。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社会动乱,物价上涨,人心浮躁,能静下心来品茶的人已越来越少,致使茶馆纷纷关闭 。这以后,北京街头还出现过茶摊,街头上支块板子,生个火炉子,卖大碗茶 。早年在地安门出生的、如今已经70多岁的杨金生老爷子回忆说,当年在地安门慈慧殿胡同口,就有一家卖大碗茶的 。来喝茶的都是卖苦力的劳动人民,端起茶碗,一饮而尽,纯粹就是喝水解渴 。当时是喝一碗茶水,连一分钱都合不上 。那年月,靠卖水挣钱,养家糊口,实在不易(记得刚刚改革开放时,前门大碗茶也就是2分钱一碗) 。
如此情形,传统的大茶馆生意日渐冷落,所以天汇轩也没必要再重建了 。再以后,包括东四的天宝轩,护国寺街的天泰轩,前门外鲜鱼口的天泉轩等内外城十几个大茶馆也都先后歇业 。天汇轩则在原址上改建为市场,经营小吃、日杂用品兼有娱乐场所 。后市场逐渐萎缩,形成民居,名为天汇大院 。现如今地安门“天汇大院”,就是由“天汇轩”演变而成的 。
上世纪50年代在此居住的万宁桥回忆说:“天汇轩被毁后,上世纪20年代在此兴建了天汇商场,后逐渐衰落,从日伪时期至解放前,这里已成为贫民居住区 。上世纪50年代,天汇轩当时占地大约有3000平方米,住有30来户人家 。东西走向有四排民房,最南面是个奶牛场,养有十多头奶牛,大院除正门(西门)外,还在大院东北角有一个豁口,不能叫做门,只是东北两排房角之间的空隙,约一米宽还经常流淌着生活污水 。院内最北边有一排房是砖瓦灰盖的,其余几排房只能算是棚子 。”
- 苏州老城墙可以追溯到春秋最终为炼钢铁浴火成渣
- 隋唐英雄排名榜史上最具权威的榜单之一?
- 汉武帝最宠爱的儿子为何最后却亲自将其逼死?
- 诸葛亮最终败在体力上事必躬亲致积劳成疾
- 顺治为何讨厌孝庄太后最后一个原因最真实
- 吕布最狼狈的一件事竟光着身子从厕所逃跑
- 最变态的皇帝带领后宫妃子们观赏儿子被活剐
- 虫草出花了还能吃吗 虫草花吃了会上火吗 虫草花怎么吃效果最好
- 想要养一只金毛犬
- “三舱三船” 中国空间站目前最大构型即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