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京城最大的茶馆:顾客多来自王府大宅

如今,在北京的胡同里,各类茶餐厅异军突起,这些茶餐厅环境清新雅致,不仅有各种口味的茶饮,还有可口的快餐,令不少都市白领趋之若鹜 。
事实上,在数百年前,老北京人的生活同样离不开茶 。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喜欢喝茶 。那时候,北京的街头巷尾,最常见的就是各类茶馆和茶叶铺 。
虽然在很多文学作品以及史料中,还留有人们在茶馆里的生活情景,但这些茶馆大多消失不见 。
如今,地安门外大街路东一座名为天汇大院的杂院,破败不已 。很多人想象不到,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车水马龙,当年,这里正是名噪京城的“八大轩”之首:天汇轩茶馆 。
位列八大轩之首
位于地安门外大街路东的天汇大院,那可是我从小到大没少去的地界儿,上学时候就有同学住在其中 。但多年以后才知道,百年之前,这里曾是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


有文字记载,天汇轩茶馆建有房屋上百间,有雅座、庭院,还有为客人制作满汉饽饽的烤炉房以及大的马车停车场 。当年天汇轩茶馆老板张文奎的外孙刘慧中讲述到,天汇轩是一座包容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场所 。上至皇宫中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下至车把式、蹬三轮的、说媒拉纤的应有尽有,可谓“群英荟萃” 。
北京史专家金受申在《大茶馆》一文中写道:“大茶馆在清代北京曾走过红紫大运 。庚子(1900年)以前,北京大茶馆林立,以后门(地安门)外天汇轩为最大,(庚子)毁于火,今成天汇大院,曾一度开办市场,其大可知 。”
据说在当年鼎盛时,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前门大街的天全轩、天仁轩、天启轩;北新桥的天寿轩;阜成门的天福轩、天德轩、天颐轩合称京城“八大轩”,而天汇轩则名列八大轩之首 。
“天汇轩”之所以成为京城较有名气的大茶馆,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 。由于地处中轴线上,距皇宫北门神武门也就十多分钟的路程,又紧邻后门桥、什刹海,宫中的达官贵人或有权势的太监均常来光顾茶馆,生意非常兴隆 。再有,当年的什刹海是一片开放式的河滩地,比现在更开阔,水面和市场摊面交错在一起,是京城盛夏时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卖鸡头米、菱角、莲蓬的一家接一家,络绎不绝 。但它纯粹是买卖市场,并无休息歇脚之地 。人们逛累了,就不免要到近邻的茶馆中歇歇脚、打打牙祭 。
本来旧时京城百姓,特别是八旗子弟就讲究到茶馆喝早茶、吃早点 。而天汇轩制作的艾窝窝、蜜麻花、喇叭糕、糖耳朵和焖炉烧饼等小吃点心,不仅甜咸适度,味道好,而且外形漂亮 。各种点心都做成核桃大小,每碟放六块 。茶客一早就到天汇轩,泡碗盖碗茶,要一碟点心,边吃、边喝、边山南海北地聊大天,养鸟的茶客还要比谁的鸟哨得好听和悦耳,茶馆的生意自然红红火火 。
顾客多来自王府大宅
据说,当年能与天汇轩媲美的,是地安门外大街路西义溜胡同里的广庆轩书茶馆,但该茶馆以设书场闻名,茶客边听评书边饮茶 。天汇轩不为其所动,坚持自己的贵族化经营宗旨 。有知情者说,在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中,就能看到天汇轩的影子,但其剧中的茶馆规模,比起天汇轩茶馆当年的情景,则还差着不少 。
当然,像天汇轩这样规模和档次的茶馆,仅指望平民百姓和逛什刹海累了来歇脚的,肯定是难以支撑 。其固定客户是在地安门及什刹海地区,不仅有多家王府大宅门,更有多处“政府机关” 。他们每天早上扒开眼儿就奔茶馆来,有时一泡就是一天 。离天汇轩不远的帽儿胡同,就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在地 。天天都有官员和差役到天汇轩喝早茶,吃早点,然后再去到衙门当差 。只要把他们伺候好了,不愁没客源,天汇轩就这样发展得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