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和官员戴佛珠?

佛珠 , 大有学问
佛教传入中土 , 发展至隋唐才进入繁荣期 , 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中 。基于因地取材的需要 , 制作佛珠的菩提子被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 。按照制式 , 佛珠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类 。
持珠 , 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 。这种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称手持 , 其珠数为十八到五十四颗不等 , 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佩珠 , 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 , 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后来发展成手串的念珠 。佩珠在文玩界俗称手串 , 珠数以十八颗子珠最为常见 , 这也与当今文玩手串的珠数相差无几 , 由佛教佩珠演变而来的手串 , 在清代宫廷里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挂珠 , 即挂在脖子上的佛珠 , 通常由一百零八颗子珠穿成 , 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 。
历史上 , 除了清朝皇帝没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 , 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 。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 , 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 , 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 , 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 。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 , 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 。
由较为常见的一百零八颗子珠组成的上品挂珠发展而来的朝珠 , 是清代宫廷服饰的标准佩戴品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中可以看到 , 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没有佩戴朝珠 , 但顺治帝的皇后却佩戴了朝珠 。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 。自康熙帝以后 , 历代帝后的朝服像显示均佩戴有朝珠 。
随着满清入关后国家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 , 宫廷创制了森严的着装等级制度 , 它逐渐被赋予礼乐教化的功能 , 而朝珠也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 。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也加载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中 , 可见官方的重视程度 。
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 , 周长大约在一百三十到一百七十厘米之间 。身子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 , 意寓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一年的说法 , 总数定为一百零八 。还有一种说法 , 即佛教认为人生有一百零八种烦恼 , 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一百零八下 , 称为“醒百八烦恼” 。
清朝皇帝佩戴的朝珠
清代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妇还有侍卫等 , 均可佩挂朝珠 。场合不同 , 皇帝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 也要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 。皇帝祭天坛时 , 穿蓝色朝服 , 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坛时 , 穿明黄色朝服 , 佩戴琥珀或蜜蜡朝珠;在日坛朝日礼时 , 穿红色朝服 , 佩戴红珊瑚朝珠;在月坛夕月礼时 , 穿白色朝服 , 佩戴绿松石朝珠 。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天、地、日、月 。
【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和官员戴佛珠?】清朝官员佩戴的朝珠
当时官员佩戴的朝珠也分为不同等级 , 官阶越高所佩的朝珠材质越是高贵 。清代皇帝赏赐给文武百官的朝珠各式各样 , 朝珠材质有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玛瑙、琥珀、蜜蜡等 , 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装饰 。有封号的命妇也有朝珠 , 她们在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古礼时 , 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时 , 必须穿着朝服并佩挂三盘朝珠 , 历代皇后和太后的画像中也是如此 。皇帝、官僚、命妇这一庞大群体都佩戴的朝珠 , 似乎与现在文玩手串文化中不同材质的珠串一脉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