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 。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
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 。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 。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
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 。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 。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
策问
策问,即议论 。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 。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
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
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 。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 。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
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 。至清朝时改称武科 。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 。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 。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 。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
【解密:古代的科举有着哪些具体的考试科目?】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 。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 。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 。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 。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 。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 。步射九矢中五为合 。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合格者才考笔试 。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 。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 。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等等 。
- 解密:魏明帝曹睿为何要尊大太监曹腾作为高皇帝?
- 解密:古代的科举考试有着什么样的流程?
- 解密:李傕郭汜为何能扰乱后董卓时期的朝政?
- 解密: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有什么样的军事成就?
- 揭秘宋代的青楼妓女想要成头牌得有多高技术?
- 多伦会盟的经过:康熙大肆笼络各个部族的首领
- 自来水是怎么来的
- 车厘子L跟J的区别 车厘子l和j哪个大 车厘子几个J代表什么意思
- 怎样煮冷冻过的水饺 冰冻了半年的饺子还能吃吗
- 云为什么是黑色的又是白色 云为什么是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