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为何不沿用嫡长子继皇位的传统?

清朝皇帝和历史上王朝一样实行世袭 。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11帝都是他的子孙 。但是袭位方式与历代不大同 。历代由皇帝的嫡长子继位,并且要先预立为太子 。清朝不守这个规矩,继位的不论是否皇长子,除了载淳外,无一是长子 。载淳曾有一弟,出生后未命名就死了,因此无人与他争王位 。继位也不一定要先预立为太子 。清朝的继位法几经变化 。开始实行汗位推选继承制,太宗、世祖和圣祖都是由皇室贵族推选的 。圣祖想效法汉族历代做法,开始立嫡长子允礽为皇太子,后来发现他不理想,又把他给废了 。后来是皇四子胤禛争到了皇位 。
鉴于过去几代皇子争位刀光剑影的残酷教训,世宗发明了一种秘密建储(储,储君,太子)法:把挑选出来准备继位的皇子姓名写好,放于匣中,置诸乾清宫正中顺治帝御书“正大光明”匾之后 。皇帝死后,取出宣读,新君即位 。这种办法用到道光 。这段时间秘密建储也有中途改变的 。乾隆帝即位后立皇次子永琏为太子,乾隆三年永琏夭亡,乾隆帝改立皇十五子永琰(永琰后改为颙琰) 。咸丰传位是临终召王大臣承写珠谕,立皇长子为皇太子 。至于后来同治帝死后由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帝,光绪帝死后由溥仪继位,是为宣统帝,则是由慈禧太后懿旨确定的醇亲王载沣 。显尊是清朝皇帝的一个突出特点 。
历代汉族皇帝尊显的手段他们全部继承了下来,例如,住富丽堂皇的宫室,禁止官民房屋门户及院墙盖黄绿瓦 。自称“朕”,去某地叫“幸”,有时还用“狩”、“巡” 。他们统治天下是“御宇”,即位是“御极” 。饭食、用品俱冠以“御”,如御膳、御笔、御驾 。他们的衣服是“黄袍”,文告是“黄榜” 。命令称“制”、“诏”、“上谕”、“圣旨” 。有病讳称“不豫”,刚死而未定谥号的皇帝婉称“大行皇帝” 。
与明代皇帝比,清朝在朝仪方面更显其尊 。明代朝仪,臣僚四拜或五拜,清则有三跪九叩之制 。外国使臣觐见也要求三跪九拜 。咸丰皇帝以后,列强坚决反对并以条约规定下来才不得已取消 。明大臣于御前得侍坐,清则奏对无不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都斥为“尔” 。满、蒙大吏于折奏,都自称“奴才” 。大臣上折子,以“××奴才跪奏”或以“官名+臣+姓名+跪奏”开头 。
清朝皇帝谥号与庙号也与明朝皇帝不同,反映出清朝皇帝有意识的显尊 。明朝皇帝,只太祖和成祖谥号与庙号分开,谥号用字超过10个 。例如成祖谥用17字:“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庙号“成祖” 。其他皇帝的谥只有简单的一两个字,而且与庙号重合 。如仁宗的谥、庙号合用一个“仁”字 。清朝皇帝除开宣统,谥号与庙号分开,而且不管生前德行优劣功绩高低,谥号全由20多个字的谀词组成 。穆宗同治帝是个不成器没作为的皇帝,其谥也全是溢美之词“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21字 。最后一个字是最重要的,因而以此字为简称,于是同治帝简称为毅皇帝 。皇帝的谥还经常累加 。努尔哈赤初谥“武”,后增字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欣安弘文定业高”,25字;顺治帝原来的谥19个字,后来也增加到25字 。


【揭秘:清朝为何不沿用嫡长子继皇位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