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纳凉:李白裸奔山林孟浩然做新发型

三伏以来,乃至立秋,天气炎热,罕遇凉风 。如何避暑,现代社会当然容易,一台空调足矣 。然而,过去大部分人家最普遍的途径是“公子王孙把扇摇”,最奢侈的享受是地窖藏冰降温 。据记载,唐朝中期时,哪怕盛夏,在皇家园林里,都能冷得牙齿打颤 。
当然,避暑也能变成一种文艺感受,一场文艺活动,唐宋诗人们通过创作,依赖文字和韵律,让清凉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我们面前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唐宋诗歌里凉快会儿吧 。
王令欲上昆仑山沐浴冰雪得清凉

盛夏热得让人心里急躁,又想不出高效的降温办法,就琢磨着去雪山纳凉 。宋朝的王令在某年夏天就热得实在受不了,大喊:怎么办,太热啦!被热浪包围的他,不仅担心起江海湖泊里的水会被蒸发干,竟还担心天上的银河也没水了,“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
网络配图
王令着急得不行,于是想起了远方 。远方有什么呢?有昆仑山脉,有雪山,王令老师想跑那里去乘凉,满山的积雪冰川肯定能让人瞬间清凉,“昆仑之高有积雪” 。王令老师还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不想独自凉快,更想把火热中的众生也带到那座清凉的山脉上去 。但是有可能吗?不能,于是他只好叹息着作罢 。
虽然说是为炎热着急,但是诗里面的“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还是营造了一种冰凉清爽的氛围,读来让人清心静意 。
其实,从史上的气象资料来分析,王令的着急似乎有点矫情了 。据相关资料显示,宋朝时的气温明显比唐朝时低 。盛唐的时候,长安一带还能种植柑橘,而柑橘对气候的要求是偏热的 。据悉,唐玄宗在蓬莱殿里种的柑橘,味道跟南方的出品差不多,晏子所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唐朝可能不成立,估计唐朝时的气候比东周时期还要热 。可一到宋朝,长安关中就甭想种植柑橘了,因为天气变冷了 。
再说梅花,都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但其实梅花也有它娇嫩的一面,实在太冷了,苦寒变成酷寒,它也开不了花 。唐朝时,长安一带,种梅花不是个稀罕事 。一到宋朝,苏东坡就嚷嚷开来,怎么长安城连株梅花都找不到,扫兴,“关中幸无梅” 。
还有一桩事情要说给王令老师听听,就是大宋治下的太湖、杭州,冬季河面上经常结冰,而且结的冰坚硬得上面可以过马车 。金国的使者到杭州来,河流已经被冰雪冻住,要靠凿冰开道,使者赋诗云:“扬锤启路夜撞冰,手皮半逐冰皮裂 。”
根据资料来看,宋朝时气候还是蛮凉快的,王令老师你埋怨个啥?不如学学杨万里老师,面对炎热,他淡定以对 。有一年盛暑,杨诗人热得不行,“夜热依然午热同”,晚上热得跟中午没有区别,怎么办?“开门小立月明中”,走到户外,让月光来洗刷一下身上的酷暑吧 。当然,月光只是在视觉上降温 。触觉呢?杨万里老师的宅子周围植被比较茂密,“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在虫儿鸣叫的树林竹林深处,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围绕在身边,但那不是风带来的,而是一种触觉 。可能是草木繁茂而导致的降温吧,看来纳凉也得绿化好呀 。去昆仑山避暑游是不现实的,还不如在自家周围多种点花草,营造降暑的环境 。
杨万里老师是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生活也没辜负他,给他送来丝丝清凉 。当然,王令老师在酷热中不忘苍生的情怀,也是值得学习的 。

【古人纳凉:李白裸奔山林孟浩然做新发型】网络配图
孟浩然做个新发型躺在竹床上叹清凉
唐朝很热,唐太宗要离开长安去避暑,结果有大臣说:皇上您不能把老爹(唐高祖)扔在长安煎熬,自个儿去凉快 。唐太宗听了,不好意思了,最终只好忍着热待下来 。还有一则有关避暑的故事是,唐高宗带着有身孕的武则天去郊外的万年宫避暑,碰上山洪在深夜爆发,若不是执勤的薛仁贵大哥发出预警,估计唐朝的历史得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