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如何防作弊考生考前要洗澡并提供服装

古人的高考趣事:应考者准备了写满八股文的麻布坎肩、一粒米可以遮挡住“作弊书”上的8个字、耳熟能详的一些著名古人,也有屡考不中的遭遇……
蜡烛等都曾被用作夹带 。
历史上洗澡还曾是反考试作弊的重要方式 。《金史》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由不识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 。后来有人指出,“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遂向皇帝建议“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并得到许可 。通过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装,既防作弊又不“亏礼”,真可谓有理有节 。
◆代考
代考从唐代就有,历朝历代,愈演愈烈 。古代最牛的“枪手”当属与李商隐齐名的唐朝诗人温庭筠 。温庭筠多次为他人做枪手代拟策赋,据《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 。考试中,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 。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温庭筠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 。“枪替”技艺可谓出神入化,但他也因为替考再次名落孙山 。
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 。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没有被完全杜绝 。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枪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获得中举 。
尽管各个朝代都在严打替考,但“枪替”之风并没有减少多少,甚至围绕替考,还出现了中介人 。《江西省历代文武科鼎甲考表》写道:“有专以双方作介绍为业者,则曰枪架 。”
《中国考试管理制度》一书中有这样的话:清代时由于替考普遍存在,各地相继出现一些专门从事替考的枪手 。广东替考有所谓“一条葱”之说,从县试到府试再到院试,一包到底,顺天府还出现了专门联系替考机构的私局 。
只要考试制度存在,作弊方法必然层出不穷 。如今,各级考试部门也在绞尽脑汁,与各种新鲜的高科技作弊方法不断斗争,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
在现代考试中,常会出现枪手、夹带,甚至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作弊,常常令人防不胜防 。可作弊并非现代人的独创,自从考试制度诞生以来,作弊也就随之出现了 。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者一生的富贵荣华,中国古代的文人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也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 。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 (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作弊,三是请人代考 。
【古代科考如何防作弊考生考前要洗澡并提供服装】在古代,作弊防作弊与科举考试相伴而生,不断上演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
◆贿买
贿买考官是唐代科举中最大的弊端,由于考生贵族官僚家庭的托请,科举考试几乎是有名无实,“请托大行,取士颇滥” 。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榜出,率皆权豪子弟”,没有后台靠山的寒门子弟,即使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都很难考取进士 。
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也在想对策 。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这一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甚至继续“升级”,开始实行“誊录”,就是让专人用红墨水再誊抄一个副本,给考官批阅,称为“朱卷”,考生的原始考卷则称为“墨卷” 。这样一来,阅卷考官便无法知道考卷是谁的,所以以暗号为关节的方法便“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