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识人最失败之处: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一个被过度神话的角色,好像没有人不知道关于诸葛亮的各种典故,这个人有谋略、有胆识、讲义气、还聪明到近乎神人的地步,但世间怎么可能有如此完美的人,历史上的诸葛亮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通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来谈谈诸葛亮那不完美的另一面 。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1],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 。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
网络配图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
要聊诸葛亮,就先谈谈最让他挫败的一件事儿,就是挥泪斩马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要斩马谡,其实皆因为马谡失街亭,之后有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最后才是斩马谡 。所以失街亭是因、空城计是续、斩马谡是果 。但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却又有出入,失街亭是真,空城计是假,斩马谡也是真 。可见诸葛亮本身也不是神奇到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分析好这些后,我们就能进一步来谈谈马谡究竟是怎么死的 。
其实想弄清楚马谡之死也还是有据可寻的,目前我国还尚存两套古籍可供参考,剩下的多为传说不足信 。这两套古籍,一套可参考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在其中的蜀志的卷九,马良传记之下附有马谡传,里面有记载,谓:“谡下狱物故 。”而另一部可参考的古籍则是《资治通鉴》,在卷七十一,魏纪三,谓:“收谡下狱,杀之 。”
网络配图

因为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就只有这两部古籍,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相信根据陈寿所记录马谡之死的原因是“物故” 。认为马谡最后是病死的 。这个推论有过之而无不及,物故者,化为物而不存,所以物故并非病故 。人少一口气,就是物,物化就是死了 。而同马谡一起被处死的还有李盛,所以《资治通鉴》认为诸葛亮是先处死了马谡,后处又死了李盛 。李盛位低而死,马谡的死刑才是必然的 。由此推论马谡确实是被诸葛亮斩首了,因为在《三国志》与《资治通鉴》都讲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重点在描述挥泪,而诸葛亮是否真的有挥泪?又为什么要挥泪呢?
其实想想也理所当然,马谡没有守住街亭,失去街亭使得蜀军仓促退兵 。街亭的位置已经很接近曹魏的防线,一旦从街亭突破曹魏的防线,那简直是势如破竹 。此次机会一失,也就意味着永远失去了机会 。诸葛亮当然会扼腕会挥泪 。文韬武略,马谡有文韬,曾建议诸葛亮南征,攻心收服各蛮邦;马谡却无武略,好论兵也只在文韬范围之中 。
网络配图
诸葛亮的失败之处在于不能识人,他不但耽误了国家社稷的大事,失去了北攻最好的时机,也同时害死了一员大将马谡 。文韬难得,武略更难得,因为除了平日要多习读兵书以外,更须了解人、事、地、物、时,并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要一通则通,对敌我的判断才能精准无误,不然失败常常就在一瞬间 。
马谡不具备将材的素质,而诸葛亮作为领导平日就该有所观察到的,而不是等出现了问题才悔恨交加 。只可惜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完美,也有失败看走眼的时候,其实就连马谡的副将王平都比马谡强 。王平虽然识字少,但战阵之上,需要另外的才能,而这一点诸葛亮却没有琢磨清楚 。
【诸葛亮一生识人最失败之处:挥泪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