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古代文人如何靠被贬求实名?( 三 )


受谏官活动、好名心理影响 , 仁宗朝用诗歌进谏、干预现实的创作更加普遍 , 浮薄士人将诗歌作为攻讦、邀名的工具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四记载 , 景祐初颜太初即用诗歌为蒙冤的黎德润鸣不平 , 将诗歌作为了进谏、干预现实的工具 。景祐三年范仲淹弹劾宰相吕夷简 , 他与欧阳修等人虽遭贬黜 , 却赢得了士论、获取了声名 , 蔡襄创作《四贤一不肖》诗即是受谏诤精神及好名风气影响 。由于《四贤一不肖》诗的广泛传播 , 范仲淹等人的谏诤行为广为人知 , 声名远扬 。蔡襄也因作此诗而赢得了声名 , 为其后来出任谏官打下了士论基础 。石介虽不曾任谏职 , 但却具有强烈的谏诤意识和好名心理 , 当时即被指责为邀名 。庆历三年 , 宋仁宗任命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同时执政 , 并授予欧阳修、蔡襄、余靖、王素等人谏职 。受此影响 , 石介的谏诤精神、好名心理进一步高涨 , 并创作了《庆历圣德颂》诗 。石介用此诗扬善抑恶 , 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声名 。士人中出现一股用诗歌讽谏、干预现实的风气 , 魏泰《东轩笔录》卷七记载 , 皇祐三年 , 唐介因弹劾宰相文彦博被贬春州别驾 , 谏官吴奎畏缩不言 , 李师中作诗送唐介 , 有“并游英俊颜何厚 , 已死奸谀骨尚寒”之句 , 魏泰认为“厚颜之句 , 为奎发也” 。可见 , 李师中是在用诗歌褒贤斥奸 。
随着士人攻讦、邀“虚名”风气盛行 , 浮薄士人将诗歌讽谏传统异化为用诗歌攻讦、邀名 , 出现了讽刺、讪谤诗歌 。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所记 , 庆历元年浮薄之人撰长韵诗攻讦大臣 , 李焘怀疑欧阳修《从谏集》所记匿名诗即是此诗 , 该诗的讪谤、攻讦导致了宋庠的罢职出外 。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九载 , 庆历四年 , 邱浚作诗一百首讪谤朝政 , 他在杭州时还直接将诗歌作为威胁州县官吏的工具 。由此都可以看出攻讦、邀“虚名”风气对士风、文人创作心态的影响 。
【解密:中国古代文人如何靠被贬求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