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人的最大失误:不是重用马谡是选中姜维( 二 )


吴国的户口,难以考查 。《晋书·地理志》说,孙权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吴国“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则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这两组数据大致相同,看来吴国自从赤乌五年之后,再没有统计过户口,或者数据遗失,因此王浚灭吴后,只能按照三十八年前的旧口径上报 。
无论如何,这组数据大体能反映出当时三国的人口分布 。蜀汉的人口数量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及东吴的一半 。当时还是人多力量大的时代,人口几乎就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战斗力,蜀国实力之弱,可见一斑 。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只要有好的统帅,羊羔也能训练成狮子,但问题在于蜀国没有这样的统帅:绝对才能不低,相对才能不高 。

诸葛亮比司马懿强不了多少,姜维比起邓艾、钟会,也不占绝对优势 。对此当时主政的费祎,认识更加清醒 。“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他这样告诫姜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 。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
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 。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不能算作成功 。
吴蜀实力弱,老虎吃天的唯一办法是两家联合 。这一点诸葛亮认识清醒,将之定为基本国策,甚至早早地与吴国定下了瓜分魏国的计划 。如果单纯搞结果论,这一点未免滑稽,但发生在诸葛亮身上,又让我们不忍耻笑 。他到底是诸葛亮,贤相之名庶几可当 。尽管后来两国一直保持着联盟关系,但无法真正协调立场,作为部署军事斗争的基础 。两国协同攻魏,行动从来就没有成功过 。几十年过去,姜维应当能看得清楚;对于彼此的实力对比,他怎么就没有个清晰的认识呢?魏国灭蜀之前,判断倒是非常准确:“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 。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 。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蜀军总兵力十万两千,司马昭的判断是九万,可谓精确 。如果考虑到那个命令有战前动员的意思,不宜夸大敌军实力,则更加精确 。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被歇后语讥为非大将之才的廖化,认识都比姜维清醒:“‘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 。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他苦劝姜维,“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不要“强欲行难为之事” 。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战争是柄双刃剑,搞不好伤不到别人,却砍了自己 。廖化指出了当时蜀军的命门所在:智不出敌,力少于寇 。智谋不比敌人强,兵力明显比人家弱 。这样的状况,有个比较好听的说法,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 。可问题在于,谁有那样的权力,把战争强加于蜀国百姓头上?上面关于蜀国前后期的人口数据,来源不同,直接对比未必合适,但有一点还是要引起注意:《晋书·地理志》说,公元221年蜀有二十万户、九十万人,《蜀记》则记载,到公元263年,这两组数据分别为二十八万和九十四万 。假定这两组数据可靠,那么在四十二年里,蜀国户数增加了四成,但人口的增长仅有百分之四强,两者之间相差悬殊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无法不联想起蜀军的连年征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