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军管亥围困 。太史慈拿了孔融的求救书信,杀出重围,向平原县令刘备求援 。孔融和刘备素不相识,太史慈和刘备也毫无交情 。但刘备却毫不犹豫,带着关羽、张飞紧急赴北海增援……
太史慈为什么能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
——中间立场策略
管亥率领十万黄巾军来围攻北海孔融,除非孔融提供军粮一万石方肯撤军 。孔融哪里肯轻易服从?当然是举全城之力与管亥相斗,但管亥势大,孔融无法抵抗 。管亥将北海团团围住,加紧进攻,孔融束手无策 。
正在危急之际,有一壮士从外边杀透重围,入城来见孔融,此人正是太史慈 。他向来在辽东闯荡,昨夜刚刚归家探母 。太史慈在外期间,其母在离城二十里的都昌独居,孔融知道太史慈是个英雄,怜其母孤老无依,经常派人送米面布匹接济 。太史慈之母对孔融十分感激 。根据互惠原理,必然要对孔融做出回报 。太史慈一回家,母亲就将孔融的善行告诉了儿子,同时还告诉他,黄巾军管亥将北海死死围困,要太史慈速去援助孔融,聊表寸心 。
太史慈主动提出为孔融出城杀敌,但孔融担心他一个人寡不敌众,白白搭上一条性命 。太史慈再三请求说:“我老母亲深感你的厚德,特意要我来 。如果不能解了此围,我也没有脸面去见母亲了 。我愿意决一死战!”
孔融想了想说:“我听说刘备就在离此不远的平原县,这个人是当世英雄,一向以‘仁德’著称 。如果能够请他来援助,那么内外夹攻,也许就可以解围了 。”
【刘备救孔融:太史慈如何说服刘备出兵援救孔融?】太史慈当即表示,自己愿意杀出重围,去向刘备求救 。孔融写好书信,交给太史慈 。太史慈利用“瞒天过海”之计,巧妙地麻痹了黄巾军的注意力,奋力突围,来见刘备 。
在当时的军阀割据时代,敌友关系转换非常之快,往往今天还是推杯换盏的铁哥们,明天就是刀兵相见的大仇人 。而各股割据势力最可宝贵的资源就是自己手下的兵力 。如果因为帮助别人而丧失了自己的兵力(战斗力),那么自己的生存也就成大问题了 。此时的太史慈面临的难题则是:孔融和刘备素不相识,太史慈也和刘备素不相识 。一个陌生人替另一个陌生人向第三个陌生人求救,这样的说服是不是太过艰难?是不是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太史慈竟然轻松完成了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说服任务,成功地让刘备出兵援救孔融 。太史慈使用的就是“中间立场策略” 。
我们知道,立场和利益是紧密相关的 。一般情况下,你的立场,必然代表了你的利益 。就太史慈而言,他作为孔融的使者,肩负着孔融交托给他的重任,那么他的立场应该和孔融的立场是一致的 。那么他们二人的利益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北海的安全 。但是,如果太史慈这样做了,作为求救对象(说服对象)的刘备必然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利益和孔融、太史慈的利益有什么关系,值不值得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挽救对方的利益(毕竟此前刘备和这二人从无来往,没有交情,不能贸然派出自己并不充裕的兵力去救援)?当刘备做这样考量的时候,太史慈作为求救者,为了完成说服任务,必然只能采取苦苦哀求的方式 。而越是这样,结果就越是会偏离方向 。因为,如果说服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谋求自己的利益而进行说服,那么说服往往会演变成利益的争夺 。
太史慈却没有落入这样的俗套,他将自己和孔融巧妙地分割开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独立的第三者 。也就是说,他采取了“中间立场”,以表示自己和孔融并没有任何利益关联,只是出于道义,古道热肠才主动前来求救 。
- 刘备要是派魏延给关羽做副将 荆州最后还会丢失吗
- 此人威震天下若是他还活着曹操刘备都会害怕
- 刘备赐封了那么多人为什么不给关羽封侯呢
- 曹操南下荆州时,百姓都是心甘情愿地跟随刘备渡江吗?
- 徐庶加入刘备的阵营后,共参与了哪两次派兵?
- 孙权和刘备是盟友关系 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
- 马良是什么人?他跟随刘备之后对蜀汉做出了哪些贡献?
- 汉末荆州文人:支持刘备称帝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
- 白帝城托孤疑云:刘备临终交待诸葛亮取代刘禅?
- 挽回爱情的方法 挽救爱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