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挖掘朱棣的长陵为何改为神宗朱翊钧定陵?

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在这些皇陵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神宗朱翊钧定陵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竣工,费时6年,耗白银8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赋税总收入 。这座巨大的陵寝,在当年是怎么被开掘的呢?前前后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明朝的皇家陵园共有4处: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 。出乎意料的是,在湖北省钟祥市还有1处,即明显陵,只不过陵主朱祜杬生前没有做过皇帝 。
就陵墓的规模而言,在北京的十三陵中,有三座陵墓规制比较大:一是成祖朱棣的长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熄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
【本来挖掘朱棣的长陵为何改为神宗朱翊钧定陵?】 根据目前已解密的相关文件,当年发掘明皇陵的请示报告是《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根本就不是发掘定陵,而是掘朱棣的长陵 。为什么后来又成定陵了呢?
据说,当时身为“长陵发掘委员会”委员的夏鼐负责发掘的具体技术指导,他让其学生、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的赵其昌做前期调研 。谁料,当时去长陵时正好下大雪,赵其昌带着探工赵同海,在长陵转了两三天,也没有找到可供发掘的线索 。最后专家们几经商讨,决定先试掘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的献陵,等积累经验再发掘长陵 。
献陵是朱高炽的陵寝,高炽可谓大器晚成,他一直到47岁才继承大位,但仅当了10个月皇帝就死了 。由于在位时间太短,其陵也不可能太大,由长陵的规制简化而来,仅有基本的建筑,可以说是长陵的“精简版” 。然而,还没有挖掘献陵,专家们在讨论之后,又认为挖掘献陵意义不大,即使开启了献陵,也不可能给长陵的发掘带来多少有价值的参考 。
后来,有专家提议试掘永陵,但是这和挖长陵无异 。在专家经过几番讨论之后,最终把目光移到了定陵上 。定陵的主人朱翊钧,于1573年即位做皇帝,年仅10岁,1620年病死,在位长达48年 。朱翊钧的定陵与朱厚熄的永陵是十三陵中的“变种”,规制变化较大;景、裕、茂、泰、康、昭、德的规制与长陵相同,地宫设计与地面建筑齐全,只是规模、比例变小,是长陵的“简化版” 。
其实,在今天看来,如果从积累发掘长陵的经验来看,从景、裕、茂、泰、康、昭、德七陵中选择最为合适 。可最后阴差阳错,朱翊钧的陵寝“中标”了 。
据《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杨仕、岳南合著)的说法,吴、夏打定定陵主意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定陵是十三陵中营建年代较晚的一个,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 。
另一方面,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 。
当然由于当事人均已过世,吴、夏当年到底是怎么想的,也成了历史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