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帝退位细节:是谁草拟的《逊位诏书》?

最后一次上朝,隆裕生怕耽搁生变,对众臣说:“我们先办了这事……”
长大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用一个孩童的眼光回忆了这样一幕:
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 。
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 。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 。安静得很 。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 。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 。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 。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
让小皇帝印象深刻的这一天是1912年1月16日 。此时,南北方的议和已经接近完成,袁世凯只要劝退清朝的孤儿寡母,就可以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华盛顿”了 。
事实上,袁世凯无需多费口舌,他只稍微提及法兰西革命,隆裕就被“吓昏”了:“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
袁世凯大功告成,不想却又横生枝节,险些要了他一命 。他从紫禁城出来,行至东华门时,险些被埋伏在此的两组刺客炸死 。刺客掷出了用炼乳罐头做的炸弹,威力强大,杀伤卫士、行人二十余人,袁世凯的马车却侥幸躲过一劫 。
暗杀者很快被捕,不想却是一帮革命党 。
和谈中,革命党力劝袁世凯反正,却又下此狠手,到底为了什么?原来,革命党内部意见纷杂,被袁世凯多次镇压的北方革命党人与南方革命党人意见迥异,他们希望除掉袁世凯,进而拿下北京城,另起炉灶 。如果那几个刺客把炸弹投得再准一点,中国不知又会有什么乱局 。
袁世凯借口东华门遇险事故,再不进宫,往后的御前会议,只剩下一班皇亲国戚 。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 。22日,隆裕召开御前会议,载泽、溥伟等宗社党成员仍竭力反对共和,他们撺掇隆裕用宫中金银作犒赏向乱党开战 。隆裕回头问主管陆军的载涛,清廷兵力如何,载涛惶恐地说“奴才没有打过仗,不知道” 。一贯谨慎懦弱的隆裕太后,这回却显示出少有的果断理性,她说:“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
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 。当天,宗社党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 。此后,亲贵们或请假,或出走,来上朝者寥寥 。溥仪在自传里说,当时部分王公跑进了东交民巷,奕劻父子带着财宝和姨太太搬进了天津的外国租界 。隆裕此时更是胆战心惊,她哭着对民政大臣赵秉钧等三人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 。直至这天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 。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 。”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 。
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1911年,共有皇帝492位,溥仪就是最后一位 。
《逊位诏书》发出两日后,《顺天时报》的评论赞美,逊位之举犹如“三代之治,尧舜禅让,公天下之心也” 。评论说,太后力排二三王公之反对共和论,独使皇上让政,以泯南北官民两军之战祸 。其识能洞见世界之趋势,其公足与唐虞媲美 。这位叫孙佩珩的作者还设想到和议不成的可怕后果:“倘使皇太后极端反对共和,虽至社稷为墟而不悔,势必兵连祸结,葬吾中国生民大多数于枪烟炮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