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观点 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但为何却对夷陵之战一言不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在关系重大的夷陵之战前,为何不出言劝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曹丕篡汉建立魏朝之后,为了名正言顺的匡扶汉室,重建汉室江山,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 。在登基之后,刘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不顾臣下的反对,发起了对东吴的讨伐 。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后,在此后关键性的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了惨败 。他被东吴的陆逊以火攻打败,使得手下的军队和携带的军事物资丧失殆尽 。刘备也因此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将蜀汉政权托付给了诸葛亮 。
我们对诸葛亮的智慧都十分佩服,可是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让我们很诧异 。至于说诸葛亮对这场战役的态度,从他在事后的一句话里就可以看出来 。史书记载诸葛亮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刘备发动伐吴的反对态度 。作为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的 。可是他却对这次行动一言不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诸葛亮所处的环境让他有口难言 。
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作为刘备手下的文臣之首,自然说话做事更为谨慎小心 。他对整个蜀汉政权的事务了如指掌,这中间自然也包括刘备的思想动态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在采取重大的决策前,都要和诸葛亮进行探讨 。这一次伐吴,刘备也不会例外 。我们在史料中找不到诸葛亮在公开场合发表对伐吴的意见,那只能说明,刘备和诸葛亮的沟通是在私下里进行的,而且诸葛亮的意见是否定的 。

诸葛亮的观点 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但为何却对夷陵之战一言不发?

文章插图
作为一朝的丞相,诸葛亮的意见十分重要,而且在朝廷里,会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那么,诸葛亮对于这一次伐吴抱有反对意见,与刘备的意见不统一,他也不能在公开场合表露出来 。否则会引起朝廷的动荡,扰乱刚刚建立的蜀汉的民心 。因此,做事谨慎的诸葛亮,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意见保留起来,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规劝刘备 。
【诸葛亮的观点 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但为何却对夷陵之战一言不发?】而且,由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任职,深受孙权的信任重用,这使得诸葛亮的处境十分尴尬 。如果公开发表对伐吴一事的意见,无论是否同意伐吴,诸葛亮都是有口难言 。再加上诸葛亮的本意是反对伐吴的,这样就会给他人以口实,拿他的哥哥做文章 。因此,诸葛亮干脆不公开发表意见 。
最后的原因是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中,荆州派的领袖,他更是无法发表意见 。蜀汉政权是刘备率领荆州的兵力征服益州后建立的 。在蜀汉政权中,荆州派的人士占了主导地位 。这其中诸葛亮就是荆州派人士的领袖,在他使用的人员中,也是重用荆州派的人士 。可是,由于东吴的背信弃义,撕毁盟约,袭占了荆州,这些荆州人士都失去了家乡 。
出于对东吴的仇恨,这些荆州派的人们,大部分都是支持刘备讨伐东吴的 。而作为他们信赖的领袖,诸葛亮不能表达出和他们意见不同的态度 。这也是诸葛亮无法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自己意见的原因 。
刘备很清楚诸葛亮的态度,也明白诸葛亮所处的环境 。他明白诸葛亮在公开的场合,不愿意违心地发表对伐吴的赞成意见,也不能发表对伐吴的反对意见,因此,诸葛亮采取沉默的态度 。刘备对此十分明了,所以也不在公开的场合让诸葛亮表态 。诸葛亮就这样,以无言的姿态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
二、诸葛亮派赵云、黄权、秦宓等人劝谏了刘备 。
诸葛亮虽然由于处境尴尬,没办法在公开场合来劝阻刘备,但是他还是想尽了办法来阻止刘备 。那就是在他的默许下,让一些刘备信任的人来劝谏刘备 。这些人中,就包括刘备信任的赵云、黄权和秦宓等人 。
诸葛亮的观点 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但为何却对夷陵之战一言不发?

文章插图
当时赵云就公开地对刘备发表意见,说是国贼是曹丕,不是孙权,如果打败了曹丕,孙权自然会降服 。应该现在趁着曹操刚死,曹丕篡位的有利时机,出兵北伐秦川,不应该先去伐吴 。如果和东吴交战,会陷入不利的持久战的境地 。
黄权也向刘备进谏,说东吴的将士彪悍善战,而且蜀汉位于长江上游,水军顺流而下作战,易进难退,如果作战失利就很难退回 。因此,黄权要求如果刘备执意要伐吴的话,自己愿意担任前锋作战,刘备作为后援谨慎出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