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三大爷 乾隆请三千老人来吃饭 他们吃完饭后为何都相继去世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请3000多位老人吃饭,为何吃完后,这些老人都接连去世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
“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这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宫廷举办千叟宴后,文人雅士留下的评语 。这次千叟宴,乾隆皇帝为向天下表示皇恩浩荡,邀请人数3000余人 。
表面上此举增加了民众对皇帝的向心力,但实际上,在民间,千叟宴另有“催命宴”一说 。
原因是老人家们参加完千叟宴后,不久便陆续离世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千叟宴的来历
千叟宴并非乾隆皇帝首创,首次举办是在康熙五十二年,正值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普通人上了年纪祝寿都得大办一场,更何况是年事已高,却依然能料理国政的皇帝呢?
另外,康熙皇帝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
康熙在位时间确实是大部分皇帝都过犹不及的 。
也因此,康熙决定将这次祝寿的庆典举办地隆重华丽,举世皆知,不仅如此,还要玩出新花样 。

乾隆与三大爷 乾隆请三千老人来吃饭 他们吃完饭后为何都相继去世了

文章插图
康熙六十一年,为了预庆自己的七十大寿,康熙再次举办千叟宴,依然盛大,依然热闹,每个人都兴高采烈 。
此等与民同乐的和谐场面,一定为未来的乾隆皇帝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 。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在全国都掀起了敬老爱老的热潮,据说顶峰时期,实际参与人数远超3000人 。
既然目的是凸显皇恩,那皇帝便没有在饭菜里下毒的理由,何况赴宴者还是年过半百的老者?
赴宴之路很艰辛
千叟宴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为了彰显皇恩浩荡,与其他皇宫宴会相比,参与门槛并不高,只要年满65岁即可,不分官民 。
但千叟宴的举办地点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这为许多不常住在京城的老者们前往增添了不便,赴宴之路并不顺利......
对其他朝代而言,清朝的道路相对发达,但依然无法与现代交通设施相比较 。
即使是金贵的读书人,凑的盘缠再多,大部分行程也依旧以步行为主——乡间小路实在崎岖,马车难以通行,只有在官道上才能勉强行车 。
想从乡下赶往京城赴宴,须长途跋涉,风餐露宿 。老人大半辈子都顶着太阳弯腰劳作,年近古稀,身体更是不如从前硬朗,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危险系数大大增加 。
到离京城好几里地的时候,如果资金充足,可以考虑雇一辆牛车代步,但通往京城的官道质量绝对比不上后世,坑坑洼洼的土路无比颠簸 。
乾隆与三大爷 乾隆请三千老人来吃饭 他们吃完饭后为何都相继去世了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还得被迫吸入车轮带起的沙尘,令人咳嗽不止,即便如此,也得尽量避免停下休息——不然可能就赶不上宴席了 。
如此伤筋动骨,要是老人身体素质差点儿,连是否能安全抵达都无法保证,再者,宴会结束后还得原路返回,老人家的身体容不得如此舟车劳顿 。
精心菜肴反伤身
乾隆办的千叟宴比康熙的更加精致,菜品丰富多样,无一不集好寓意和好创意于一身,且无一例外用材珍贵——哪怕是品级最低的菜式,对百姓来讲也算是山珍海味 。
对皇室宗亲以及一干官兵来说,此等佳肴不过稀疏平常,顶多也只能算作新奇,对寻常百姓来说,一辈子也不见得能见上一回 。
于是自然而然的,平民老人大快朵颐,据记载,当时醉倒、呕吐、昏迷的人不在少数,这一看便是放开了吃呀!
这与现代人吃龙虾自助餐时立志要吃到扶墙走的心态,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
清朝的平民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是土豆一类的农作物 。由于产量大易饱腹的特点,土豆在神州大地上迅速普及,成为康乾盛世形成的重要助力之一 。
而反观千叟宴的菜品,那叫一个用材奢侈,做工细致,对比百姓寻常的饮食,简直云泥之别 。兔肉大虾鹌鹑牛柳,鹿肉狍子鱼唇鲍鱼......
甚至还有野味火锅,正月的京城白雪飘飘,几百席炭火,供普通人家一年恐怕也绰绰有余 。
乾隆皇帝如此大办特办,彰显出皇帝爱民之心,作出尊孝道的天下表率,在这方面确实效果拔群 。
【乾隆与三大爷 乾隆请三千老人来吃饭 他们吃完饭后为何都相继去世了】参加宴席的人们十分尽兴,即使礼节繁琐,但能猛吃上一顿,也是值了 。
乾隆与三大爷 乾隆请三千老人来吃饭 他们吃完饭后为何都相继去世了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