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范成大 范镇: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人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第一 。仁宗时,知谏院,以直言敢谏闻名,生平不信佛事 。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 。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 。后为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宋祁共修《新唐书》 。在政治上,范镇支持司马光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劾青苗法扰民,直言变法是残民之术,后职官致仕 。宋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 。累封蜀郡公 。镇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辽人目为长啸公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8年)卒,年八十一岁 。谥忠文,赠右金紫光禄大夫 。
范镇著有文集及《东斋记事》,凡百馀卷,《宋史本传》及《四库总目》传于世 。同乡好友苏轼在《范景仁墓志铭》一文说:“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 。”、“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 。中国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著名史学家 。

宋史范成大 范镇: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

文章插图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范镇十八岁之年,即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偶遇成都知府薛奎,接谈之间,赏识其才,惊谓“此乃庙堂之人也!”遂聘至官舍为子弟讲学授课 。范镇却不因此就稍有傲气,他坚持独自步行进出,既不乘车坐轿,亦不许迎送,如此一年有余,守门人尚不知他乃府台上宾 。后来薛奎还朝,随带范镇入京,欣然向人夸示在蜀中“得一伟人”,并预言范镇“将以文学名世” 。果然范镇赋诗论文,迅即蜚声京华 。被评为像司马相如、陈子昂那样;一出剑门即表仪一代,领袖百家的人物 。时京都有宋庠、宋祁兄弟,皆以文扬名,至观范镇文章,甚觉钦慕,自叹弗如,并与之定为布衣之交 。
为人处事
不久范镇举进士、礼部奏为头名,因为他不愿意在唱名时首先站出来,欢欣雀跃,陈述自己乃状元,有煞“风景”,仅授新安主簿.继升东监直讲 。数年之后,为宰相庞籍荐升直秘阁、开封府推官等职,旋升起居舍人,知谏院 。范镇胸襟开阔,洞察力极强,在政坛上一贯有高处着眼,大处着力的作风 。时有奏章上疏论政,主张官吏,军权酌取其“中”,反对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和质量赢劣的庞大军队;兵、民、财三个系统亟须通气协调,不要互不相知,各行其是;特别要赏民、养民以增强国力,方能有效抵御外侮 。不然“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等等,敢于直言不讳,而又深切当时现实 。
直言不讳
仁宗皇帝赵祯在位多年无嗣,嘉祐二年(1057)突然发病,群臣惊虑,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希望赵家及早选定二位储君,以安人心,而赵桢总想自己能有一个亲生儿子来消受这万里河山,故不愿过继太子 。民间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相传;拥立之事,牵涉到政治集团的宗派斗争,但失败,身败名裂,故群臣又都“莫敢先言” 。惟范镇下决心,纵然掉脑袋也应“死于职”,不愿死在来争夺皇位乱军之中 。他三次面见仁宗陈述争论,十九次上奏本章 。力述立嗣理、由“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 。”仁宗因此怒恼,范镇知谏院职,改集贤院修撰 。后来他累申前议;文得韩琦等共同努力,帝始定赵曙继嗣 。至邵位,英宗欲拜范稹为幸梢,但他又反对追尊赵曙生父为“皇考”,遂迁翰林侍读学士,次年出知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 。
贷粮救灾
时值陈州饥荒,饿殍遍野,他上任三天毅然下令贷钱三万余贯、贷粮三万余担救济灾民 。范镇此举事先未经朝廷获准,以致监司急迫追查,他只得上书自劾辞官;帝下诏恕其过 。殊知是年陈州丰收,官府所发钱粮如数收回 。熙宁元年(1068)神宗赵顼继位,范镇迁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兼侍读、旋知通进银台司相当于门下省 。
宋史范成大 范镇: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

文章插图
反抗变法
次年,王安石正进行变法改制,实行了以青苗法为代表的新法,范镇站在司马光等人的立场上,竭力反对新法,曾五次上疏反对新法,在疏中指斥王安石以喜怒为赏罚,“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
王安石看到奏疏,十分气愤,连手都颤抖了,亲自起草诏书,痛斥范镇 。范镇便以户部侍郎的官职致仕退休 。范镇临行前上表谢恩,仍坚持己议,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神宗“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 。”退休后,苏轼前往祝贺,说“公虽退,而名益重矣!”范镇十分难过,认为“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整天与宾客一起饮酒赋诗 。后苏轼获罪,投入御史台狱,官府急于向他索要与范镇的来往书信文章,范镇还是上书辩论救助苏轼 。久而久之,范镇被迁移到许州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