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巨大谜团:张之洞赞同变法反对康有为

张之洞短暂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 , 与康有过数度深夜长谈 。那时 , 他的一个儿子因赏月觅诗不慎落水淹死 , 家人朋友劝他多找人聊天缓解悲痛 。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 , 筹款1500两白银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 , 其中500两是自己解囊 。但在《强学报》创刊号中 , 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 , 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 。更“令人骇异”的是 , 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方式纪年 , 擅自“奉正朔” 。这在现代国家也不合规程 。《强学报》只办了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 , 两人渐行渐远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 , 康有为进京 , 政治上就要一展身手 。张之洞对他们由警惕转向担忧 。他认为康所主张的“平等、民权” , “一万年做不到 , 一味呓语”(他们两个所理解的平等、民权 , 均与现代政治概念相去甚远) 。但张之洞毕竟是新派人物 , 从未向康有为“公发难端” 。他不反对变法 , 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 。为阐明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 , 张之洞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 戊戌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 , 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 , 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迂说” 。书多变法主张 , 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 。
茅海建指出 , 这部写于变法前夕的《劝学篇》 , 因间有“非康”言论 , 清廷清算维新派时反助张之洞“免议” 。就在“百日维新”前夕 , 清朝中枢有过一项重大政治举动 , 召湖广总督张之洞入京辅政 。这一动议差点成为现实 。光绪二十年(1894年) , 甲午战争爆发 , 慈禧太后重新起用恭亲王奕  , 重领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然而奕 寿日无多 。在慈禧太后及一班老臣眼中 , 一旦恭亲王去世 , 将无人制约翁同龢 。翁同龢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 , 是光绪帝的师傅 。
在此背景下 , 戊戌年三月二十九日 , 大学士徐桐出奏“请调张之洞来京面询机宜” , 慈禧足足思考了3天 。这是一个重大决定 。张之洞接旨后一头雾水 , 四处打听“两宫”真实意图 , 知道自己入京后“或有大用” , 却高兴不起来 , 推诿迁延 , 光绪帝则严词催促 。张在惴惴不安中上了路 。人在途中 , 沙市招商局更夫与湖南船帮发生械斗 , 船帮放火点着了海关 , 延烧到日本领事住宅 。光绪帝下旨 , 着张之洞回归本任处理 。有迹象表明 , 翁同龢对此旨出台施展了手段 。此后北京政情大变 , 奕 去世 , 慈禧起用王文韶、荣禄、刚毅等取代翁同龢 , 电告张“勿庸来京陛见” 。
茅海建感叹 , 如果不是沙市事件突发 , 翁同龢不从中阻挠 , 张之洞应于戊戌年四月初(月底变法开始)到达北京 。如果他辅政 , 必不会听命于翁同龢 。翁、张两人只是政策分歧 , 并无不可解的恩怨 , 也许会互为推重 , 形成政治平衡 。张将阻止康有为一派的冒进和保守派的反动 , 清末新政或提前实施 。
然而 , 历史没有“如果” 。戊戌变法匆忙展开 , 100多天后 , 政变到来 , 血腥跟进 。思想家可以超越他的时代而指引后来者 , 政治家则必须坚实地站在时代给他搭建的舞台上 。对政治家来说 , 任何一种轻率的超越都有非常大的危险 。张之洞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 但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思想家 。他不是那个时代最具实力的政治家 , 但又是最有远见的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