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诡谲:宋仁宗离奇身世引出的千古谜案( 二 )


刘娥身边有个李姓侍女生得花容月貌,却是庄重少言,一条“借腹怀胎”的妙计,突然闪现在刘娥的心头 。与赵恒商议后,决定由李女替孕 。李女的进幸没有什么戏剧性情节,一幸而孕后,与其说是喜坏了宋真宗,倒不如说是喜坏了刘德妃 。经过赵恒同意,刘娥将襁褓中的赵受益(宋仁宗赵祯)立为己子 。为了掩人耳目,婴儿赵受益交由情同姐妹的杨淑妃抚育 。这样,宋仁宗虽然从小同生母同居一宫,却是母不认子,子不识母 。
不久,赵受益被立为太子,并更名赵祯,刘德妃理所当然地晋升为皇后 。有大臣认为她出身微贱,少小时曾临街击鼗卖艺,不足以母仪天下 。
但宋真宗却发话了:“德妃之父刘通,曾任嘉州刺史、虎捷都指挥使,虽说去世很早,但她总还是官宦家的后裔,缘何说她出身微贱?至于早年临街击鼗,并非卖艺,而是为表兄繁荣商业 。一个弱女子,身处逆境,竟能洁身自好,戮力自强,怎么不可以母仪天下?”停了片刻,他又说:“况且,刘妃为我生子,使我江山后继有人,此乃大功 。自古‘母以子贵’,我意已决,尔等不必多言 。”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十一岁的赵祯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 。刘皇后理所当然地成了刘太后,遵遗诏,刘太后“临朝称制” 。每当朝会之时,小仁宗坐左边,刘太后坐右边,军国重事由刘太后一手裁决 。好在她处事明敏,号令严正,恩威兼施,又颇能自我约制,因此,在她“垂帘听政”的十一年间,国政大事处理得井然有序 。
这时候,婉仪李氏默默地处在先朝嫔妃之列,不敢有一点“母以子贵”的表现 。其他人也不敢向小仁宗道明真相 。而赵祯,则只知道有疼爱他的“大娘娘”刘太后、“小娘娘”杨淑妃,同她们感情融洽,向她们竭尽孝道,而不知有其他 。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李婉仪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李宸妃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
此时的刘太后,还不想让宋仁宗明白真相,准备用普通宫人的礼仪来安葬李宸妃 。宰相吕夷简进奏说:“李宸妃的丧仪应在皇仪殿举行,须用一品仪殡葬于洪福寺 。”
网络配图
【后宫诡谲:宋仁宗离奇身世引出的千古谜案】刘太后唯恐赵祯听出破绽,连忙把赵祯支开,然后回到帘下不高兴地说:“后宫之事,难道也该宰相管辖?”“皇室之事,都有关国家安危,微臣敢不尽心?”刘太后发怒了:“一宫人死,你竟敢提出厚葬,莫不是想离间我母子?”吕夷简却不卑不亢地说:“太后如果念及刘氏后代的安危,则丧礼以从厚为宜 。”
刘太后何等精明,吕夷简一语中的,刘太后顿时醒悟:一旦自己死去,仁宗得知实情,一定会怨恨自己,并迁怒于刘氏的后裔 。她立即谢了宰相,吩咐以一品礼安葬宸妃 。
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给李宸妃着皇后装成殓,并使用水银宝棺,以保持尸体永远新鲜 。刘太后也一一依允 。丧礼举行得格外隆重,众宫女恸哭致哀,送葬队伍竟“繁华辉焕,蜿蜒三十余里” 。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六十五岁的刘太后也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 。临终时,她留下遗诏:“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重事 。”此时,宋仁宗已经二十四岁了 。这可激怒了一班元老重臣 。御史中丞蔡齐说:“皇上已成年,岂能让女后相继听政?”
宋仁宗的叔父八大王赵元俨(也是传说中的八贤王)说:“太后是皇帝生母的名号,连生母都不曾尊崇,哪能尊崇那么多的养母?可怜的李宸妃,生了陛下,不仅生前不能与陛下相认,连死也死得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