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猛将王翦灭楚为什么非向赢政要兵60万?

战国末期王翦的灭楚之战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从此战当中你完全可以看出王翦作为帅才的大格局眼光以及老将用兵的非凡谋略 。
公前224年秦王赢政决定发动灭楚之战,针对灭楚之战秦王同时问李信和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二十万足矣”,而王翦回答则是“非六十万不可” 。在秦王看来,王翦应该真是老迈无能了吧,于是将二十万秦军交给李信,出征灭楚 。

应该来说李信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率领二十万大军,兵分两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攻陷了郢都 。但好景不长,被楚将项燕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击败,秦军被迫退回秦国 。
秦王无奈,只好重新让王翦出征,并且同意了王翦坚持的六十万大军的兵力要求 。
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王翦为什么非要动用六十万大军出征灭楚呢?
站在王翦的立场和角度上,熟读一下兵书,总结一下“长平之战“的经验教训,再观察一下楚国的国情你可能就明白了 。
此战的关键就在实现战略目的——灭亡楚国,而灭亡楚国的先决条件就在于歼灭或者彻底击溃楚军 。(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军)那么楚军在哪里?楚军因为封君制分散在楚国各地,所以灭亡楚军的先决条件就是让楚军集中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楚军集中起来呢,办法只有一个——重兵压境,而且还是越多的军队越好,这样自己在完成军队集结,重兵压境的同时,楚军也会完成集结前来应战 。为歼灭和击溃楚军创造有利条件 。


(图)秦灭六国之战示意图
果然,当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到达楚境之后,楚军的四十万大军也完成集结同时到达,秦楚两军统帅的心理战开始打响 。
首先说秦军,王翦的心理有必胜的信念,可没有必胜的把握 。(这很正常,战场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没有人在未战之前有必胜的把握,只能随机应变)情况对于秦军来说并不好 。拜李信所赐,秦军新败,逃回的秦军将失败的阴影传递给全军,所以王翦此时最重要的事是扎住阵脚,稳定军心 。想想对面士气旺盛的楚军,王翦希望对方最好此时不要发动进攻 。
【秦朝猛将王翦灭楚为什么非向赢政要兵60万?】而楚军这边携战胜之威,正准备和秦军放开手脚再次大战一场,可惜主将项燕不通兵机,被秦军的人数和气势所镇慑,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 。(项燕不知道如果他此时发动进攻楚军至少有六成把握能够战胜,自古道,战以士为主,士以气为先,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
战场的态势就在一年的对峙中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一年以后,当王翦问自己的部下士兵都在干什么时,他得到的回答时他们都在扔石头玩,王翦明白,秦军已经彻底走出失败的阴影了,这样的军队只要稍加整肃就可以使用了 。
而楚军这边项燕的判断完全失误,一开始项燕为秦军的人数和气势所慑,按兵不动,贻误战机 。长达一年的对峙让他对于秦军重兵压境的目的产生了怀疑,他判断秦军可能不是来和楚决战的,而是战败之后,担心楚军报复,才重兵集结边境,应该不会发生什么战事(这个判断看似有道理,但在秦军没有主动撤退之前应该打起十二万的警惕之心 。)另外一方面楚军的后勤供应可能也出了问题,所以项燕决定,全军回撤 。王翦趁着楚军东撤之机,全军出击,楚军战败 。(避其锋芒,击其惰归)


(图)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
有了王翦成功的案例,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李信战败的原因 。
第一,李信战败输在器宇,格局上 。
虽然有和王翦从军征战的战功,但李信毕竟只是一员勇将出身,所有的经历就是在前线领兵冲锋,根本不明白他取胜的基础都是在三军统帅帷幄之间运筹的,只是战争全局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