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并没卧薪尝胆?

导读:卧薪尝胆这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一个典故,我们都为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勇气所感动 。可是若追溯历史根源,卧薪尝胆并非越王所为,这些经历是后人为了突出越王形象后加上去的 。
网络配图

按照传统的说法,“卧薪尝胆”应该发生在春秋时期 。而在所有记载春秋史事的史料中,记述最原始,也最为可信的,当推《左传》和《国语》了 。但是翻遍这两本书,就会发现其中令人失望甚至产生疑惑的端倪 。《左传》在“定公”和“哀公”两部分,以及《国语》在“吴语”和“越语”部分,虽然都详细记述了关于越王勾践的生平事迹,却都没有提及“卧薪尝胆”一事,哪怕是只语片言 。这种不约而同的历史记载,让人很是觉得纳闷和不解 。
众所周知,“卧薪尝胆”是一个合成词汇,是“卧薪”“尝胆”两件事的总称 。对于“尝胆”一事,春秋史料一片空白,一直到了汉朝才有了最初的记载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越王勾践世家》时,第一次把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的事写进了《史记》中,但没有提到“卧薪”一事;东汉学者赵晔在作《吴越春秋》时,虽然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的事,但仍然丝毫没有“卧薪”的记述 。
直到唐宋时期,在一些着述性的文字中,才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说法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 。北宋学者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 。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 。戈,在古代是一种兵器,显然不是传说中的干柴硬棒 。可见,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从春秋到两汉,直到唐宋时期,一直没有明确记载 。
把“卧薪”和“尝胆”两个词语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文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中 。苏轼对孙权这个三国风云人物,显然尊崇有加 。在那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中,苏轼穿越时空隧道,凭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模拟孙权的口吻写道:“……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
孙权有没有“卧薪尝胆”,《三国志》《汉书》没有记载,就连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小说中也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 。可见,孙权“卧薪尝胆”一事纯属苏轼虚构和杜撰 。即使有,也与越王勾践八竿子抡不到一块,毫无相干 。
不过,苏轼毕竟是苏轼 。作为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作为一代名噪半个世纪的大文豪,其文章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由他首创的“卧薪尝胆”字眼也得到了广泛流传 。所以,到了南宋时期,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爱国官吏、学者,不能满足南宋的半壁江山,时常追忆越王勾践的英雄事迹,在他们的奏章、着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也无非是拿勾践说事,有针对性地从侧面敲打一下一贯懦弱无能的南宋皇帝们 。
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 。到了明代学者张溥作《春秋列国论》时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 。之后,清代历史学家马骕在编写《左传事纬》和《绎史》时,仍然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 。把一个成语典故分别用在两个同一时期、针锋相对的对头身上,这种文字类型的巅峰对决,在历史上实不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