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2、食俗 。清明时节 , 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 , 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 , 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


3、踏青 。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 。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 。踏青 ,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

4、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 。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有人把风筝放上天后 , 便剪断牵线 , 任它们被吹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 给自己带来好运 。
【清明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5、戴柳 。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 。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 。据此 , 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 。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 。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