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了熙宁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是什么导致了“熙宁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后人在讨论这一桩历史公案时可谓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有学者认为 , 是因为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与改革实践太超前了 , 超越了当时的封建时代 。如黄仁宇先生就曾说过: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 , 反与他同时代人物远 。而李亚平先生在其《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实录·都是王安石惹的祸》一文中则说:“原因是 , 天还没亮 , 而王安石起得太早了 。”
仔细想想 , 这种观点颇值得商榷 , 因为 , 事实上 , 在任何时代 , 改革者永远都是“独行侠” , 都会是因兴利除弊而动了特权阶层与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 因而毫无疑问会遭到这些社会“强势群体”群起围殴以致乱棍打死的“黑衣人” , 不妨假设一下看 , 倘若说 , 900多年前 , 在北宋时代 , 王安石起得“太早了” , 那么 , 等到今天 , 在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之后 , 如果再让他起床的话 , 应该说起得不早了吧?可是 , 假若现在——在一部分人已先富起来 , 那些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者已经形成的情况下 , 让王安石出来再推行他的那一揽子改革 , 我敢肯定 , 在他的前面 , 照样会是“地雷阵”或是“万丈深渊” , 在改革中他照样会碰得头破血流 , 而改革也照样会在一片威吓怒骂声中偃旗息鼓 , 无疾而终 , 最后照样摆脱不了失败的怪圈与宿命 。
【是什么导致了熙宁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以 , 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王安石起得早不早 , 改革是否超越了时代 , 关键也并不在于他的改革措施以及用人是否得当 , 并不在于他的性格是否固执己见 , 或者说是因为他不善于做“统战工作” , 不会化敌为友 , 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 以结成最为坚实牢固的改革同盟 , 而在于王安石没事找事 , 偏要去动那些几乎掌控社会各个领域巨大权益的特权阶层的“奶酪” , 偏要去捅——除非改朝换代 , 否则 , 在人治社会里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去捅也不敢去捅的“马蜂窝”!
所以 , 王安石幸亏生在宋朝 , 如果是生在秦朝或唐朝 , 像他这么身在官场却不懂得明哲保身 , 偏要傻不拉几地触犯众怒 , 最后绝对不会只是被一群马蜂盯得鼻青脸肿了事 , 而很有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 像商鞅以及王叔文那样作法自毙 , 自寻死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