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自发移民,中国古代自发移民中主要的两种趋向及各自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自发移民中主要的两种趋向及各自历史作用

中卫自发移民,中国古代自发移民中主要的两种趋向及各自历史作用

文章插图
【中卫自发移民,中国古代自发移民中主要的两种趋向及各自历史作用】基本上离不开饥荒和战乱 。历史上有几次大的改朝换代,就出现几次大的移民 。
主要都是由北向南的迁徙 。比如福建的客家 。
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 。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 。“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 。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 。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 。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 。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 。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 。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 。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 。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 。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